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本题13分)
材料1:……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3: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3分)
(2)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3)材料1、2和材料3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5分)
参考答案:(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3分)
(2)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5分)
(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5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韩非子、董仲舒和黄宗羲三位思想家的相关言论为背景材料,反映他们不同的政治主张,要求从各自的时代特征、本质、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如韩非子处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正在建立的时候,其法治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而董仲舒处在汉代,正是封建制度发展和走向成熟时期,所以他的思想也围绕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而黄宗羲处在明末清初,是封建制度走向末落时期,其思想的反封建内容占了主体。
点评:解答时一定要抓住战国、西汉、明末清初这三个时代,根据设问,有条理有层次的作答。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6 分)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和历代统治者都在思考对策,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并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困境。
材料一?“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清·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概括顾炎武“转移人心整顿风俗”的主张。(6 分)
材料二?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中国古代史》
(2)结合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归纳材料二的观点并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6 分)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中国新生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这种“人文思想”?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6 分)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8 分)
参考答案:(1)实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现儒学教育官方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分)
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3分)
(2)观点: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4分)
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2分)
(3)主张君主立宪,实行维新变法;(2分)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2分)主张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2分)
(4)表现:通过1982年宪法,提出依法治国,并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6分)
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可知要实现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必须加强教化,则本问可以转化为汉武帝的教育发面的措施,由此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现儒学教育官方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顾炎武的基本主张有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众治
(2)依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得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依据“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朱熹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君心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治国天下平。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朱熹的地位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3)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的新生阶级,即为资产阶级,本题可以演化为资产阶级各阶层向西方学习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实行维新变法;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激进派主张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
(4)本题需要理解清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是什么,即政治、经济、法制三方面同时变革。由此本问可以转化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成就,即通过1982年宪法,提出依法治国,并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依据所学党的理论和指导思想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口号,也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到去年,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这个口号就明确地提出来了。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请完成:
(1)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初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怎样的职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具体历史条件”指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1)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本题解析:(1)问需要从统一战线和人大职权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协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问可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改造及影响等角度思考,注意材料信息“到去年,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这个口号就明确地提出来了”。
(3)应从扩大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和政党制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点评:“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复习注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三大基石,掌握三大制度形成的过程,认识其源头和发展演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苏维埃制度的比较,认识民主集中制是两者最大的相似之处;将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古代、近代政治制度同西方的代议制进行联系比较,突出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的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面对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政协得以召开的重要历史背景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政协就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C.政协为民主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D.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政协仍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从“西欧中心史观”到“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新起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且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观?我们应如何看待文中作者的这种观点?(5分)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期,以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的史学家,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全球史观就是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的世界。这个整体并非‘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使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
(2)?站在材料二的史学观角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6分)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3)以19世纪下半期的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向“现代化”进程迈进的?
参考答案:(1)“欧洲中心论”或“西欧中心史观”。(1)作者的认识片面扩大欧洲文明的作用,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待欧洲文明的作用。既要看到欧洲文明的确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不应该否定其他地区文明对人类的影响。(4分)
(2)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经济的巨大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也促进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欧美通过殖民扩张,把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传播到亚、非、拉地区,使得整个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随着亚非拉日益成为欧美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也最终形成。(6分)
(3)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维新变法,推行资产阶级改革;思想:向西方学习、维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6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全球史观为基本的史学范式,一方面指出了近代以来在全球史研究方面的一些错误观念,另一方面又利用全球史观考查了近代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影响。第(1)题,运用以上理论加以批驳。第(2)题,要从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项分析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影响。第(3)题,也要以全球史观为统领,从新时期国内和国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背景。
点评: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政治经济发展变革等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应该是相互包容学习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