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国古代史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太简”,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支离”。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朱熹,乙方代表人物为陆九渊。“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的思想,因此选A。
点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仅有两种典型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前者的实质是?
A.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B.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
C.注重市场机制
D.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全面跃进是“大跃进”模式,排除B,当时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排除C,在“一五”建设时,也进行了对农业的改造,因此是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解读,其中属于解读道家学说的是
A. 崇功利,尚干涉,以刑法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
B.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
C.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
D.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学说的理解,A是体现法家的思想,B是体现墨家的代表百姓的利益, C是道家的无为思想,D是梁启超批判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相关背景有(?)
A.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
B.儒学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C.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D.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界的革新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而非儒学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B排除;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在当时没有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D排除,因此选AC。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l895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人,到l906一l907年则达107000人。这反映了?
A.德国进入了蒸汽时代
B.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D.德国进入了信息时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