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
A.大儿子
B.小儿子
C.都可继承
D.都不可继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西周时期,在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继承权力的问题上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根据材料判断“二儿子”是嫡长子,故继承周王的王位和家业的是“二儿子”,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
点评: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或宗庙之法。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继承权力的制度就是宗法制。第一,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合一;第二,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严格嫡庶长幼之分,亲疏之别;第三,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第四,族权与王权统一,周一辈子确立天下共主的至尊地位;第五,只适用于姬姓,但通过婚姻关系又将异性诸侯纳入其中;第六,事实上形成一种凝固的、僵化的、具有稳定隶属关系的多层次宝塔式等级秩序。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疲了惫了,想一想家,那是你力量的源泉;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惧了怕了,想一想家,那是你自信的来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6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2)材料二是否表明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发生了变化?结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证明你的判断。(7分)
(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分)
参考答案:
(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男耕女织,共同享有财产;家庭关系和睦。(答出两条即可得4分)目的: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2分)
(2)是。(1分)理由: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对封建专制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6分)
(3)政治上,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小问中的第一问大家庭的特征从材料一中“六世同居”、“财产共有”、“不曾折箸争吵过”等信息可概括出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男耕女织,共同享有财产;家庭关系和睦;第二问统治者的目的可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分析。第(2)小问首先依据材料“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 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判断出材料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当时重大历史事件,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因素进行证明。第(3)小问要抓住题目要求“从现代化的角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传统封建家长不利于“近代化”进程发展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点评:本题是一道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以“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家谱”切入考查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秦朝时为避“赢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而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这主要反映的是
A.皇帝独尊
B.重视人才
C.尊崇自然
D.儒学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