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强化练习(2020年练习版)(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的主要意思是汉初统治者认为秦王朝失败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因而使天子孤立无助。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灭亡主要在于统治者的暴政,与其制度没有关联。可知A、B错误;西汉统治者没有正确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柳宗元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正确的,故选 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行省制度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_的开端。因此①④符合题意。②地方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不对,秦汉时期就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③为历朝历代所沿用不对,应该说为后世所沿用,
考点:本题考查行省制度。
点评:汉(郡国、刺史)——隋(州、县)——唐(先设道作为监察区,后形成道、州、县)——北宋(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路、州、县)——元(行省制度、置宣慰司、省路府州县)
趋势:中央进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始终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权限成了历朝历代制度设计中的头等大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
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宰相制度,如有人如此请求,即以叛逆论罪,凌迟处死。 ——朱元璋
材料四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宋太祖后,大臣上
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朱元璋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
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4分)
(3)材料三中朱元璋下达命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人们习惯上把明中期以后的内阁首辅徐阶、高拱等人称为宰相,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7分)
(4)材料四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参考答案:(18分)
(1)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折,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3分)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2分)
(2)特点:相权分散,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2分)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2分)
(3加强皇权。(2分)不正确。(1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或秘书;阁臣的升降操纵于皇帝之手,“票拟”是否生效取决于皇帝。(4分)
(4)说明了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太尉掌管军事,秦代从未将太尉一职授予大臣主要是为了把军权控制在皇帝手中。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材料三中朱元璋下达命令废除宰相制度,并诏令子孙后代做皇帝不能设立丞相一职,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相权威胁到皇权的高度集中。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权力完全来自皇帝的信任。而宰相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内阁首辅不能称为宰相。
(4)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说明了宋代之前,丞相等大臣上朝可以和皇帝一起坐着;到了宋朝,大臣上朝要站着;到了明代,群臣只能跪着与皇帝说话。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从本质上说明了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反映的是分封制,诸侯、卿、士、庶人等按等级递减又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因此B符合材料意思。A、C只涉及宗法制,而D是在秦朝时期。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有饶”的目的,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有
①政府向农民贷款 ②向富裕大户征收免役钱
③设三司统管财政 ④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中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依据所学知识,①项是青苗法;②是募役法;③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机构改革;④是在土地制度方面的措施。故能实现“民不加富而国有饶”的目的是青苗法和募役法。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变革·王安石变法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题《王安石变法》考点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