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象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象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要象对待自己一样。这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知之为知之
B.因材施教
C.学而不思则罔
D.有教无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而在教育上,孔子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人人不分贵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种思想相互矛盾,故选D。
考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考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反应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C.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这是老子所描画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故选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后世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诸子百家找到最初的萌芽。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特点不包括
A.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B.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C.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用排除法。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C.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D.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甲的说法对应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之说;乙的说法对应儒家的等级观念;丙的说法对应墨家的节俭思想;丁的说法对应法家的法治、集权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诸子百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诸子百家不同代表人物的主张。可参考第4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