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但是我认为,……还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只有认真的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的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重蹈覆辙的错误。
材料二:国际在线报道:随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报告出台,有关安理会扩大的争论又热闹起来。在申请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行列中,日本和德国是两个热门国家
材料三:建国伊始,周恩来非常重视中日关系的发展。他参与制订了两条重要的对日政策原则:一是严格区分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二是正确对待两千年与50年的关系。为了打开中日邦交正常化渠道.他从现实可能出发,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在与日本政府的接触中,他既坚持原则,又适当灵活,将针锋相对的斗争与有理、有利、有节的争取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大力推动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邦交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 钱嘉东《周恩来与中日关系述论》
回答:
(1)材料一中说中日关系进入第二个春天,那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其(第一个)到来的原因主要有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说明日本在国际舞台中有什么动向?其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两千年与50年各是什么意思?(4分)
(4)结合材料三与当前的中日关系,谈谈你多中日关系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1972年中日建交,中美关系的改善。(2分
(2)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日本经济的发展(4分)
(3)两千年指中日两千年的友好关系,50年指1894到1945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先后发动了甲午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4分)
(4)严格区分日本人民与日本右翼势力,不忘历史,做到有利、有理、有节。(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观点正确亦可得分)(2分)
本题解析:(1)2007年“迎春之旅”是当时中日外交关系的重大的事件,被称为第二个春天,第一个春天则是1972年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中日关系的不断的改善。(2)从材料“在申请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行列中,日本和德国是两个热门国家”可以看出日本正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根源在于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其不愿再做政治上的矮子。(3)材料三中的两千年是指中日交往有着长期友好的关系;50年则是从甲午战争算50年,日军不断的对中国进行侵略。(4)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的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总的来看,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阶段,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前。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第二个阶段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充分说明了(?)
A.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
B.民族工业摆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
C.民族工业开始痛外国资本主义工业竞争
D.帝国主义从此放弃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是因为西方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萧条下去,说明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张三的哥哥去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学院,他寒假向你介绍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20世纪初,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B.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奠定
C.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D.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的思想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后天教化可以得以改变。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求同存异”这一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发展问题。但由于殖民主义国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阴谋挑拨部分国家的代表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万隆会议有搁浅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手段,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