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欧洲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共同的历史作用有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②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③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抨击的主要是教会的黑暗和腐朽,没有涉及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宗教改革时期更是主张王权高于教权,只有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才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实现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政治的主张,所以②不符合三者的共同点,①③④三项说法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答案选B。
点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的觉醒、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恢复和发展及启蒙运动的高潮三个重要阶段,每一阶段人文主义的内容和表现各不相同。古希腊时期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或开端时期,其人文主义的精神特质是从关注神等超自然力量转向关注人本身或人类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颇有特色,那就是歌颂现实生活的美好,质疑教会的腐朽与黑暗,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和来世幸福。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体现在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则过多地表现为理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该图为“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对其叙述正确的
有

①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马鞍型发展的特点,这与王朝更替下小家经济的特点有关
②中国古代经济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步超过了中国古代
③由于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和中国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19世纪末于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④由于战争和不利的政策等原因,1936-1949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另起炉灶”? B.“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后两者指的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外交关系,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重 新审查处理,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特权和影响逐步肃清,然后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6分)儒学在中国甚至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经历了古代兴盛、近代衰落、现代复苏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儒学经济思想的部分相关言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政在节财”;“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材料二:在过去,具有尊孔倾向的人往往将儒学的衰微归罪于“五四”(注:包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反孔者们则将其归功于“五四”。这两种认识似都有问题。应该说,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局。
材料三:韩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然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经济主张(不能照抄原文)。(6分)
(2)据材料二并运用史实简要论述,哪些因素导致了儒学在近代的衰落?(9分)
(3)据材料三分析,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中国加强同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8分)
(4)现在随着人们财富的增长,极端利己主义、生态失衡、道德沦丧、食品安全等问题接踵而至。关于复兴儒学对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1)财富观: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主张获得财富要光明正大,不损人利己,反对一味追求利益;生产观:重视农业;交换观:经济交换提倡以诚信为本;?消费观:主张个人消费的节俭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节用。(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财富观”“生产观”“交换观”“消费观”在评分中不做要求,但如有学生能用类似语言进行概括提升且表述准确,每个要点增加1分,本小题最高得6分)
(2)儒学不适应近代政治变革、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衰落的社会根源(3分)
西学传播,学堂兴盛的冲击,(2分)提倡西学必然审视、怀疑甚至否定儒学。(1分)
政治、社会运动的兴起,(2分)必然冲击当时作为封建专制思想基础的儒学。(1分)(学生如答具体史实亦可,洋务运动1分,维新变法1分,辛亥革命1分,新文化运动1分,本要点最高3分。)
科举制的废除,(2分)使儒学失掉制度依托。(1分)
帝制的推翻,(2分)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1分)
“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2分)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1分)
(本小题每点3分,每个要点知识概括2分,关系说明1分,最高不超过9分。)
(3)影响:丰富了韩国的民族精神;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有利条件:临近的地理位置;共同的文化背景:中国同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深受儒学影响;共同的经济体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推动。(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4)儒学的财富观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儒学提倡诚信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儒学的价值观念有利于激发人们致富后的社会责任感;提倡节俭有利于资源配置过程更趋完善。(3分,任答1点2分,2点3分。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得出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主张获得财富要光明正大,不损人利己,反对一味追求利益; “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 得出重视农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得出提倡以诚信为本;“政在节财” “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得出主张个人消费的节俭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节用。。
(2)注意材料二信息“应该说,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局”,结合史实,从近代政治变革(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西学传播,学堂兴盛的冲击,知识分子批判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等角度回答。
(3)注意材料三信息“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此回答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本国产生的影响。再从地理、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形势等角度回答现阶段中国加强同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4)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围绕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回答,如儒学的财富观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儒学提倡诚信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儒学的价值观念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倡节俭有利于资源配置过程更趋完善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画”同“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太宗时)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要机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己,人谁不堪?何须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旨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不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材料四?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材料五?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
——《贞观政要》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如何看待宰相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从材料三、四、五可以看出唐太宗在政策上作了哪些重要调整?
(4)结合背景与材料内容评述唐太宗的治国方针和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2)唐太宗采取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 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善于纳谏,减少决策失误;提倡节俭;重视农业,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使民族关系融洽。
(4)唐太宗的治国方针政策,使唐初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本题解析:本题从多角度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方略,题目应用了大量原始材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这些材料的解读以及对材料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