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活动多种多样,有赛龙舟,耍龙灯,举行斗百草游戏,吃粽子,聚餐,饮雄黄酒等。闻一多认为,端午节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大约战国以后,它才固定在农历五月初五。与端午节起源有关的说法,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秋瑾说等等。上述材料,不能说明端午节 ( )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
B.积淀的是广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
C.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D.传承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材料中端午节习俗和起源的多种说法,可知端午节不是因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而产生的偶然产物,而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源远流长。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宫殿曾是慈禧处理政事的地方( ? )
①坤宁宫?②养心殿?③仁寿殿?④乐寿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天安门是历史的见证。天安门直接见证了
①古代专制帝王的权威?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国民政府的覆灭?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在北京发生的历史事件是①②④,③是在南京,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真假火烧阿房宫
材料一?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 (前212年)……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又《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材料二?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下》:秦“复起阿房,未成而亡”。
材料三?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四? 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结果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建筑遗存。据此,阿房宫考古队提出:阿房宫没有建成,它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问题: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三、四的观点。
(2)在上述四则材料中,哪则材料的史学研究价值最低?为什么?
(3)“火烧阿房宫”已流传千年,在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公布后,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参考答案:(1)材料一:秦始皇修建了阿房宫前殿,项羽焚烧秦宫室,未说明是否包括阿房宫;材料三:阿房宫已建成但被项羽(楚人)烧掉,秦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修建了阿房宫等滥用人力、物力;材料四:阿房宫未建成,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2)杜牧的文学作品《阿房宫赋》。因为其中包含的虚构和夸张成分很多。
(3)从考古材料和挖掘现场来看,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被火烧毁,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随
着新材料的发现,历史解释、历史论点也会有所改变。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史料结合考古新发现进行开放性的探究,考查历史上“火烧阿房宫”的真假,目的是考查历史史料和考古发现对历史真实程度的佐证作用。解答第(1)问需要解读材料一、三、四中关于“火烧阿房宫”的叙述,提炼出每则材料的核心观点;第(2)问,比较四则材料,从文字记载对史学研究的佐证作用的大小来判断,进而分析其史学研究价值低的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四的叙述提炼观点,根据史学研究的理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敦煌飞天就是画在石窟中的飞神,它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根据上文,无法推出的结论是(? )
A.敦煌飞天的形象在唐朝时期开始形成
B.敦煌飞天文化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C.飞天文化可能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D.飞天文化进入中国后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