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关于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B.都规定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C.都规定行政首脑要对立法机关负责
D.都体现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原则
2、判断题 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责商;欲民用不困,责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明代·张居正
材料二?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变,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居正这一言论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述“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前夜’”在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现。(4分)
(4)以材料三中提出的近代化视角,归纳我国在20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取得的近代化成就。(4分)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张謇)大生纱厂自1899年投产的当年就赢利38 712两白银,以后连年赢利,到1911年,13年中赢利321万5千两白银……自1912年到1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平均水平高达44%,10年盈利累计1 161万9千两白银,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从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下坡。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为由,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的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大生纱厂前13年(1899~1912年)和后9年(1912~1921年)赢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并分析1922年后走下坡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3分)
4、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5、判断题 下图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