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关于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B.都规定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C.都规定行政首脑要对立法机关负责
D.都体现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原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A项正确,两部文献都制定于革命或独立战争之后;B项正确,其制定都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英国的行政首脑是首相,要对议会负责,而美国总统权限由宪法赋予,按照三权分立原则,不向国会负责,故C项错误;结合两部文献的内容可知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责商;欲民用不困,责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明代·张居正
材料二?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变,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居正这一言论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述“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前夜’”在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现。(4分)
(4)以材料三中提出的近代化视角,归纳我国在20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取得的近代化成就。(4分)
参考答案:(1)农商并重(2分),主要是由于明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时代趋势决定的。(2分)
(2)依据:商人经营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购买土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2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4分)
(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思想:反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反封建礼教思想的产生。(2分)
(4)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观念: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倡导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分)
本题解析:(1)“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大意是“经商不被重视而导致无法使农业从中得到扶持发展,那么农业就会有弊端,而不重视农业导致没有足够的粮食支持商业,则商业就不能发展,所以农业和商业的关系就像天平一般,不能偏倚” ,因此反映了农商并重的思想,这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信息“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可以得出依据。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原因。
(3)结合明清时代的特点,分析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反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反封建礼教思想的产生。
(4)“20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应是指1910——1919年,可联系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表现:政治上的辛亥革命,经济上的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
点评:1)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或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问题时,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但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 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
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答(组答案):组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详见下面的基本要求)。
2)组答案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①要点化: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例如:2007高考文综(一)第40题(历史)第 (2)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这一问中共有两个小问即“原因”和“影响”。考生在审完问题后,要根据分数迅速对“原因” 和“影响”各写几个答案要点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迅速判断“原因”和“影响”的答案要点各在三个左右。
②系统化:组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例如:2006高考文综(一)第37题(历史)第(2)问“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答案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答案,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答案的重复和遗漏现象。此外,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
①简单化:组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然而,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言多便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专业化:组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3)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①段落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往往有几大问,因此,要求考生在组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②序号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每一问都有1—4个答案要点,所以,要求考生组答案时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以便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③条理化:这里的条理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先后顺序条理。如:2007高考文综(一)第40题(历史)第(2)问“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中的顺序条理就是先“原因”后“影响”。二是次序条理。有些答案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回答,因此,考生组答案时要有次序条理,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又可避免漏答,并且卷面整洁。包装精美,易得高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张謇)大生纱厂自1899年投产的当年就赢利38 712两白银,以后连年赢利,到1911年,13年中赢利321万5千两白银……自1912年到1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平均水平高达44%,10年盈利累计1 161万9千两白银,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从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下坡。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为由,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的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大生纱厂前13年(1899~1912年)和后9年(1912~1921年)赢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并分析1922年后走下坡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1)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影响: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共同原因: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持,“实业救国”的影响。下坡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特别是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
(3)国民政府的压迫和剥削,战争的破坏,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
本题解析:(1)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由材料所给的时间可知,这是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政府在政府不同程度上支持民族工业。还有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后来,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又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了下来。
通过材料“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为由”“八一三事变后”等关键信息可知,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剥削;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在华北,日本采取“军事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5分)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10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莽改革目的的掌握。分析解答时,一方面要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紧扣材料。如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体现了其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新政权。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莽币制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与掌握。要将材料与所学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材料“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反映了改革的掠夺性;先“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后又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表现了币值混乱和缺乏稳定性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图中服饰①是存在于清朝,②则是在民国时期,③则是在文革时期,④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应该选择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