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0~1918年欧洲部分国家社会主义政党基本数据:(14分)
国家
| 创建年份
| 确立男性普选权年份
| 工业领域工人比例(%)
| 选举最好年份得票比率(%)
|
丹麦
| 1876~1878
| 1901
| 24.0
| 29.6
|
德国
| 1875
| 1871
| 39.1
| 34.8
|
英国
| 1900~1906
| 1918
| 44.6
| 7.0
|
荷兰
| 1894
| 1917
| 32.8
| 11.2
|
材料二:1895年恩格斯祝贺德国社会民主党取得成功,称赞了其明智做法。这种做法就是利用(男子的)普选权,使社会民主党赢得了胜利的选票。“他们就一直这样使用选举权,以致使他们自己得到了千百倍的好处,并成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榜样。”马克思的这位老朋友还说,“……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在选举中得票率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社会民主党取得成功的原因。(8分)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2分)
参考答案:(1)男子普选权确立时间的早晚;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创建时间的长短。(4分)
(2)原因:19世纪末德国工业发展迅速,无产阶级队伍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二国际的推动;德国工人取得了普选权。(8分)
理解:社会主义运动不只暴力革命一条道路(或和平方式更适合当时西欧工人运动的实际)。(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及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1中的“创建年份”和“确立男性普选权年份”来回答,注意政党创立、男性普选权与工业领域工人比例、得票率的关系。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恩格斯这一句话的理解,注意话语中充分肯定了合法手段的斗争成果 。
点评:在19世纪以后,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各国的独立的进行发展到各国的联合,另一个方面各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党,纷纷走向了合法的斗争的舞台。并且在合法的斗争中收获到了更多的东西。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要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造。普遍选举必能,也唯有它才给国家带来真正持久的和平,我们坚信它也会带来繁荣。
——《全国请愿书》(1839年)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大发展,使工人组织的队伍迅速壮大。……与此同时,工人的素质和组织程度也大为提高了。较前更为复杂、精密的机器设备需要劳动者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当时,一些国家在推行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同时,各种工人组织也逐渐建立起来。……(工人)由工会出面与资方交涉,尤其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合法地参加竞选国会评议员。当时,此伏彼起的罢工运动经常发生,绝大多数罢工提出的要求……诸如八小时工作制、提高工资、缩短工时、劳动保护、工伤赔偿、保护女工童工等。
——《世界近代现代历史30讲》
请回答:两段材料反映出国际工人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上述材料反映了国际工人运动从政治斗争到经济斗争的变化情况。
材料一说明,欧洲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采取了政治斗争的方式,具体要求就是取得普选权,这足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流是一致的,因为当时的工业资产阶级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也要求普选权和参与政权;材料二则反映了19世纪晚期工人运动的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这是因为,当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同时,资本家开始调整策略,注意提高工人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增加社会福利,导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由此可见,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方式是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本题解析:两段材料分别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概况。回答本题时,应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和阶级状况的变化作答。特别要关注经济发展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11年是人民政协诞生62周年,人民政协诞生的历史背景是
[? ]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C.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已被推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在土地政策方面,共产党人暂时放弃了没收并重分土地的方案,改为赞成减租……并允许(地主)参加当地的选举,因而并没有大批有产阶级从共产党地区外逃。”以上情况发生于
[?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纷纷结党,一时政党林立,民国政党政治大张旗鼓地开幕了,以后不断演化。……在1912 年8 月国民党成立时,基本形成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这四党并存的局面。1914 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 年10 月,孙中山将其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宣布新的政治纲领,明确提出“以人治党”“以党治国”的主张。按照国民党的解释,全国只有一个合法政党,即中国国民党,人民必须“服从中国国民党始得享受中华民国国民之权利”。
——?韦庆远、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941 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策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 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政党政治认识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战期间中共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怎样的政治实践,分析这种政治实践产生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认为应如何处理执政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由主张政党竞争到主张一党专政。他的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按照“三三制”的原则组织抗日民主联合政权。积极意义:团结最大多数人一起抗日;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共在边区的执政基础,为后来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积累了经验。
(3 )毛泽东认为应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的主张符合中国的国情,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精神,是对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