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看到“汉武帝”,会马上反映到时间信息,看到“《春秋》”自然也能联想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正统,地位空前提高。当然,这些都是课内所学知识,解题还是先要读懂材料的意思。从材料看,D项也是直接符合题意的。B项明显是西汉初年的现象,A、C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点评:此题的测量目标是依据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
竞争的历史大幕
拉开了,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大国崛起》
材料二
?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前后发生的什么事件成为真正意义上世界历史的开端?(2分)这一事件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2分)请分析英国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表现。(2分)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又是一柄双刃剑。中国为应对全球化采取了怎样的具体措施?试举例加以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2分)影响: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引起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 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任答2点得4分)
(2)地位:英国是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2分)主要原因: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并拥有广大殖民地。(4分)
(3)主要表现:生产(生产经营)的全球化、投资(金融)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2分)(答出2点即可)
(4)中国加入WTO;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答1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李俊宁和张晓想研究一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春天”,他们到了图书馆,翻看有关民国时期的历史书籍,以下对他们的研究最有帮助的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选项直接体现“仁政”思想的是
A.“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D.“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体现仁政;B是老子的无为思想;C项是孔子的“礼”的思想;D是孔子的中庸思想。BCD项均无法直接体现仁政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1973年欧共体9国与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
?
| 人口 (百万人)
| 国民生产总值 (10亿美元)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 出口贸易 (亿美元)
| 黄金外汇储备 (亿美元)
|
欧共体
| 256.69
| 1065
| 4140
| 2100
| 606.2
|
美国
| 210.11
| 1307
| 6210
| 702
| 116.6
|
苏联
| 249.75
| 675
| 2700
| 215
| –
|
——转引自:伍贻康等《欧洲经济共同体》,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共体各项经济指标都已超过苏联和美国
②欧共体总体经济实力开始成为能与美苏两极相抗衡的经济力量
③欧共体各成员国的合作,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④美苏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格局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①项明显错误,但就国民生产总值的情况欧共体就未超过美国;从表格可以看出,1973年欧共体与美国的势力对比差距进一步缩小,这说明欧共体总体经济实力开始成为能与美苏两极相抗衡的经济力量,欧共体各成员国的合作,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美苏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格局转变。因此②③④正确,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