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创造出了大量的先进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下列自然科学的成就中,开辟了人类生活新时代的是?(?)
A.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瓦特制成了改良型蒸汽机
C.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D.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使得人们能够发明发电机,电作为一种动能为我们提供了生活和工业新的能源就产生。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原文大意:真正的君子知在乎道义,不做昧心事,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小人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全大局,这种人就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因此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但没有体现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也叫逆向选择题。此中题型在试题中有3个备选项是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要求的选出来。主要特点是:?
1) 从题干结构上看题干中有表达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词,如“不是”“不包括”“没有”“不正确”“错误的”“无关”“不符合”“不属于”“表述错误的”等。?
2) 从能力要求上看除考察历史学科的一般能力外,还突出考查同学的逆向思维能力。有别于同学们的思维习惯,容易产生失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关于我国的卫星研制、发射方面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①到2001年研制并发射了15种类型、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通讯卫星、气象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逐渐形成系列 ③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讯卫星的国家 ④发射成功率达到90%以上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做此种题目的关键是对知识的准确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2分)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 (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认识,(4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那些有益的探索。(4分)
参考答案:(1)消除内乱外患,维护专制统治。(2分)德国(日本)。(2分)
(2)认识:(孙中山)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毛泽东、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2分)来源:(孙中山)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2分)
(3)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建国前夕,召开北平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任答三个即给4分)(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甲、乙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我国经济生产总值所占比例(%)示意图。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出 ①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③外国资本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④农轻重比例有所改善。

图甲?图乙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经济。甲、乙两图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我国经济生产总值所占比例(%)示意图,所以不能反映国国民经济总量,排除④,此时占比重最大的仍是农业和手工业,相比1920年,1926年农业和手工业比重有所下降,所以体现自然经济走向解体,而体现不出外国资本操纵中国经济命脉。所以选①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