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为照顾那些仍未跟上对外政策变化的顽固分子,《纽约时报》的封面用红字印着“红色中国”,但也用小号字提到了人民共和国;封底是赖思顿(《纽约时报》副社长)和周恩来并肩而坐,正在商谈政策。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发生在
A.1949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纽约时报》的封面用红字印着“红色中国”, 但也用小号字提到了人民共和国,这说明中美关系有了缓和迹象,但是还没有开始正常化,故B项正确。1949年中美关系敌对,不可能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排除;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与封面“红色中国”,“小号字提到了人民共和国”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1979年中美建交,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宋朝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这里的“意识形态”应是指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点评:注意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和历史地位。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1889
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
①?是全国的交通枢纽
②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③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④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是宣传美国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载体。《时代》也比较注意对中国的介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毛泽东。

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红色的基调和一群蝗虫围绕。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红色的基调”和“一群蝗虫围绕”?(4分)
材料二? 1954年3月10日这一期是周恩来。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Waging War and Talking Peace”。

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2)材料二中1954年周恩来“谈论和平”有哪些表现?(4分) 1971年“中国人来了”有什么喻意?(2分)
材料三?这是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

(3)促成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的因素有哪些?(3分)产生了哪些成果?(3分)
材料四? 1979年1月1日期刊,邓小平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4)你认为1979年的1月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把邓小平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因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1)理解:红色的基调指的是我们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一群蝗虫围绕体现了美国对我国的仇视,意识形态的对抗。(4分)
(2)事件: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中印、中缅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联合声明中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4分)
喻意: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分)
(3)为什么: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遏制中国政策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安全;(3分,写出“美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有利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等也可以酌情给分)
成果:签署《中美联合声明》,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分)
(4)邓小平倡导中国改革开放;中美建交,美国对中国的关注度提高,看法进一步好转。(4分)
本题解析:(1)红色象征着我国的政权的性质,蝗虫则是美国对中国的仇视。(2)“一边谈论和平”的重要的事件包括周恩来率队参加的国际会议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在相关会议中,中国的参与推动了会议的成功。1971年“中国人来了”指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缓和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自身实力的衰退和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都有助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最终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4)把邓小平评委风云人物可以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战后美国执行抵制中国的政策,《时代周刊》的封面正是体现了这一点,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力衰退,与此同时苏联的军事力量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同苏联关系恶化,中美有着联合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因此在70年代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英)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
材料三 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文明。嗳呦!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
(3)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中国官方对西方文明持有怎样的态度?(2分)为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6分)
参考答案:(1)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酌情给分)(4分)(2)广州姑娘生活习俗西化(2分)(3)态度:仇视(2分)原因:思想观念落后;害怕西方文明威胁专制统治(4分)(4)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外来文明的传入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政府的政策引导。(任答三点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其实就是回答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常见的特点,例如,近代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特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不平衡。而“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就是证明了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要从材料中的“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中去找答案,其实就可以说明材料二反映了的现象是:广州姑娘生活习俗西化、欧洲化。另外,材料中的“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一定要注意的是曼彻斯特也是欧洲的典型城市,也是为了说明广州姑娘生活习俗西化。
(3)“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从材料中就很容易概括出近代中国官方对西方文明持的态度:排斥、抵制、反对、仇视、谩骂都可以。至于原因肯定要回答:原因:长期的闭关锁国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落后;更有甚者有的官员甚至害怕西方文明威胁专制统治,把西方本来很文明的东西视作洪水猛兽。
(4)特定历史时期影响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其实是个综合性很强、跨度很大的问题。其实,影响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首先应该是经济因素,就是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经济实力之类的。影响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其次应该是政治因素,就是政府的政策是否引导,官员和社会名流们是否提倡等等。然后就是思想和文化的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