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有助于缓解社会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不公平现象的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
D.鲁国的按亩收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等信息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是特点,但小农经济生活并不是自然悠闲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早、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产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 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9 分)
参考答案:(1)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可以得出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依据“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可以得出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汉人与少数民族同等对待;依据“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可见其开垦荒地的目的在于有益于百姓,即维持百姓生计
(2)依据材料耐早、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人民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B.封建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
C.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国家政权实现了更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向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转化,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与成语“背井离乡”、 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制度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