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礼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采邑)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反映了西周土地制度的特点是
A.土地国有制
B.家族占有制
C.土地私有制
D.等级占有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表明通过分封制的实施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这一土地制度的性质是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制,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点评:关于分封制,其考查角度主要有分封的对象目的、与宗法制的关系,复习备考时要注意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含义;分析其与郡县制等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总结演变规律,理解其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安徽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下表据《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统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时期
| 先秦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元
| 明清
|
人才数
| 3
| 55
| 34(隋3,唐19,五代12)
| 186
| 536
A.隋唐五代人才少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说明经济重心未开始南移 B.五代时期人才数量多于隋朝反映了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 C.明清时期人才数量最多反映了封建社会仍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D.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尤其唐朝安之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A项错误;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说法不妥,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总体不断发展,故D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家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的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私田的开垦,瓦解着井田制,加上牛耕的出现,使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成为可能,最终在“废井田,开阡陌”后形成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唐末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是?????????????(???) ①南方的文化教育已有后来居上之势?????②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③南方士人更加激进和开明?????④南方人在变法中得到的好处更多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分析的是南方人被采用的增加的情况,这同样反映出在宋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的北方的经济因素,和教育程度也有关系,但是和好处和支持没有多大关系,所有正确的是A项,其他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魏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傅玄在《马(钧)先生传》中记载,“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令童女儿转之,而溉水自复,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材料中横线处的灌溉工具是
A.筒车 B.风力水车 C.水排 D.翻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是翻车,D项正确;A项筒车和B项风力水车都不需要人力,与材料信息“令童女儿转之”不符;C项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