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人说,??????既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又带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同时又具有落后国家推行赶超现代化的特点。这句话中“???????”最恰当的应填
A.战时共产主义
B.斯大林模式
C.罗斯福新政
D.文化大革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十月革命后,很多激进的中国人(包括许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明显地向往苏维埃俄国。主要原因是向往苏维埃俄国的
A.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制度
C.平均主义的社会生活
D.民主共和体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月革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向往苏维埃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苏维埃俄国是民主共和体制,而社会主义制度则是无产阶级追求的目标,所以答案选D,A B两项属于无产阶级追求的革命范畴,C项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范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材料说明
A.赫鲁晓夫进行个人崇拜
B.赫鲁晓夫实行集权政治
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由衷地赞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溢美”以及赫鲁晓夫照片的刊登频率,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可以判断选择A项。B项说法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集权政治;C项说法明显错误,赫鲁晓夫改变并不成功;D项错误,并非人们由衷的赞美,而是个人崇拜。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的改革。苏联建立了斯大林体制,其特点是高度集中。在一定的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其弊端也是日益明显,僵化的色彩越来越严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纷纷进行改革,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对于三者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说明苏联过低工资和消费品的短缺严重挫伤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苏联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开展,这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即由于片面推进工业化进程反而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所以答案选B,A D两项明显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