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周书》载:“神农(炎帝)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半坡氏族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作随葬品
C.原始农业发展促使手工业产生
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贫富分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以及根据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耕而作陶”和氏族公社的有关知识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整个黄淮海平原而言,自公元1470年至1979年的510年中,有491年遭受不同范围的旱涝灾害。无旱涝的年份只有19年,占总年数的3.7%.这种持续不断和反复出现的各种灾害,对黄淮海平原的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抑制作用,当地粮食产量年均每亩不到100公斤。黄淮海平原的农民世世代代在灾害饥饿中挣扎。
1846—1910年江苏、安徽两省之淮北地区历年灾荒总表
省别
| 灾害年数
| 灾区
| 灾别(某种灾害发生的年数)
|
水
| 旱
| 虫
| 风
|
江苏
| 53
| 2853
| 49
| 38
| 2
| 10
|
安徽
| 43
| 1769
| 40
| 35
| 19
| 23
|
——摘编处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材料二 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由于蒸汽机的作用,工厂将得以汇合集中起来形成一些巨大而黝黑的工业城市。蒸汽机使无穷的烟云飞翔在这些城市的上空。曼彻斯特和附近的一些小城市,到处都弥漫着煤烟,在煤烟的侵蚀下,原来漂亮的红砖建筑物都变成了黑砖,给人一种特别阴暗的印象。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工业城市没有一个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典型的就是伦敦的泰晤士河,由于工业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中,使得本来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也使人类陷入了生态危机。人类通过反思工业文明的局限而呼唤生态文明,这就需要一个新的经济方式,随着发展诞生了知识经济。与工业文明无限地索取和利用资源不同,生态文明注重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佚名《知识经济与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农耕经济和近代工业经济的局限性,概括指出近代苏皖淮
北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知识经济兴起的原因。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论证三种经济形态的特征。(10分)
参考答案:
(1)局限性:传统农耕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难以真正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近代工业经济以能源(或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分)
落后原因:自然灾害多发;近代列强侵略的深入;小农经济的脆弱性。(3分)
(2)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造就一大批新兴产业;人们对近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呼唤生态文明。(2分)②特征: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成理即可按等次赋分。(7分)
A. 第一等次: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传统农耕经济受自然奴役,如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制约,但没有环境污染问题;近代工业经济奴役自然,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现代知识经济将帮助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不再受资源和环境的困扰,如信息技术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生产力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
B. 第二等次:传统农耕经济受自然奴役,如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制约;近代工业经济奴役自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现代知识经济将帮助人类实现生态平衡,从而不再受资源和环境的困扰。
C. 第三等次: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2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中农耕经济的局限性依据材料一中“这种持续不断和反复出现的各种灾害,对黄淮海平原的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抑制作用,当地粮食产量年均每亩不到100公斤”的信息可归纳出传统农耕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难以真正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近代工业经济的局限性从材料二中“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弥漫着煤烟”“奇臭无比的污水河”等信息可归纳出以能源(或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三小问落后原因依据材料一可归纳出自然灾害多发,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史实来分析可得出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三中“人类通过反思工业文明的局限而呼唤生态文明,这就需要一个新的经济方式”的信息可归纳出人们对近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呼唤生态文明;再结合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史实可归纳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第二小问论证特征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要注意联系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做到逻辑严密。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下列农作物品种中,在明清时期传入并推广种植的是
A.水稻
B.甘薯
C.棉花
D.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D项是我国传统的种植作物,原始社会就出现了;B项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作物传入我国的;C项是元末明宋初由边疆传入内地的。
点评: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进入到新的高峰,不仅生产技术明显进步,而且一些外来的物种如番薯、花生玉米等由美洲传入我国,增加了粮食产量,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唯一途径
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
C.宋朝土地兼并现象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正确的是”是本题的题眼,只有B是完全正确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是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土地兼并现象之所以存在,说到底是因为当时的土地是私有的,土地制度是私有的。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地主扩大田产方式很多,例如,官府赏赐土地,所以A不是正确的。土地兼并不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所以D也不正确。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现象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