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发达,创造了先进的农业文明,但在近代与工业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1)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6分)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午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6分)
材料三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4分)
材料四 下表是我国1956年国民经济^91考试网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 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
国民收入
| 92.9℅
| 7.1℅
|
工业总产值
| 98℅
| 2℅
|
商品零售额
| 95.8℅
| 4.2℅
|
(4)材料四反映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4分)
(5)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6分)
参考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2分)
表现:重农:统治者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奖励耕织等(2分)
抑商:降低商人社会地位,课以重税,专卖制度(2分)
(2)现象: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4分)
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分)
(3)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4分)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4分)
(4)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分)
原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2分)
(5)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
本题解析:第(1)小问中的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第二问在回答其表现要注意分别从重农和抑商两个方面来分析。第(2)小问中的第一问依据材料“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 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可以看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第二问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经济角色的变化角度回答其影响。第(3)小问中第一问从材料信息,“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可见南方对“机器之利”认识较深,由此可知,机器工业影响中国的区域由南向北在逐渐减小;第二问从工公大臣的态度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中国并非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以为非者亦半”。第(4)小问中第一问结合时间“1956年”,说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同时结合表格^91考试网有制成分占绝对优势可以判断出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时间“1956年”可知其是原因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5)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初步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两个阶段,回答时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点评:解答材料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阅读理解材料和试题设问。(2)明确答题依据:需要用材料作答的应找出材料中能获取的信息并对其作出概括归纳处理;需应要用课本知识作答的则应将课本典型史实概要列出作答。(3)答案语言表述专业化、要点化。(4)答案书面要求段落化、序列化。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下列关于曲辕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最早出现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B.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C.唐代发明,又名江东犁
D.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曲辕犁在唐代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故A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C.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D.贵族争夺土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从经济这个角度来考虑。没
有经济就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考虑。题干主要讲的是生产关
系的变化,那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的原因。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 ]
A.西门豹开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溉农田
B.西汉关中的“井渠”
C.李冰主持兴修的都江堰
D.郑国主持兴修的郑国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