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
A.划分田地
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
D.优选种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汜胜之书》中记载了许多农业方面的科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有科学种田,在农业生产中讲究精耕细作,ABD三项不全面。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土地私有制度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而土地之所以能够被兼并,其根源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本题应选B项;A、D两项的表述均由B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根本原因”不符;面对土地兼并现象,封建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抑制,故C项的表述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减少耕地和降低畜牧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四?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财政收入 (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1956
| 2.95
| 24.5%
| 0.53
| 24.8%
| 1.85
| 10.3%
|
1979
| 7.78
| 14.12%
| 1.35
| 66.0%
| 6.30
| 42.5%
|
1993
| 44.53
| 8.7%
| 18.68
| 54.4%
| 92.51
| 36.3%
|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2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6分)
参考答案:(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2分)。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2分);铁犁牛耕的推广(2分)
(2)措施:通过立法;减耕减产;国家补贴;重税惩罚超产农牧产品。(4分)
(3)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2分)
(4) 政策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2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共6分,1992年写出南方谈话有关内容可得1分)
本题解析:(1)分析材料一可以了解到,说明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分析材料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有水利工程兴修;根据所学可以了解到有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2)措施依据材料概括,注意归纳。目的根据措施属于农业方面的,必然是通过稳定农业再达到其他稳定社会的母的。注意由表面再到深层次的。(3)根据材料二,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有: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可根据所学来答,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1978年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会全召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1993年的背景有1992年南方谈话、十四大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第4问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需相互适应来回答。
点评:苏联建立了斯大林体制,其特点是高度集中。在一定的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其弊端也是日益明显,僵化的色彩越来越严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纷纷进行改革,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说明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即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弱化而地主对佃户的依赖性增强,所以答案选D,A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 B项表述与材料“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相违,C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7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9分)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10分)
材料三?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
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8分)
参考答案:(1)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儒道法思想孕育着道德、哲学、变革思想,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准。(9分)?
(2)指商品经济。(2分)
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8分。)
(3)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在局部发达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经济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陷于停滞状态。(8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从材料““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儒道法思想孕育着道德、哲学、变革思想,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准。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商品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停滞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的论述: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的原因。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