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32)
材料一?西周“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左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
——《战国策·赵策》
材料三?“扬、平阳,西贾秦、翟,北贾仲、代。”“然邯郸亦漳,河之间都会也。北通燕南有郑卫”。“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
——《史记、货殖列传》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三,指出西周和战国时期城市的产生和功能上有何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国城市不同于西周城市的社会原因(6分)
材料四?上海中心原在上海县城,范围在南市区北部,人民路与中华路围城的圆圈里。外滩、南京路、淮海路等处,原先或为绰道,或为农田,或为浜泾,租界开辟后才繁荣起来。
时人将县城与租界的市容比较:租界马路四通,城内道途狭隘;租界异常清洁,车不扬尘,居之者几为乐土,城内有清道局,然城河之水,秽气触鼻,僻静之区,坑厕接踵,较租界,几有天壤之别。
电灯出现时,时人不明白其发光原理,亦以为取自地火,有违天意,将遭雷击,起而反对者不乏其人,观察一段时间后,见安然无恙,其优越性自不待言,有识之士起而仿效,电灯公司随之创设。
1895年,上海市成立南市马路工程局,后建立总工程局,董事由选举产生,有任期,下设户政、警政、工政等科,均与租界工部局组织类似,发布的章程有许多是从租界市政管理条例中移植的。
——论文《论上海租界的影响》
(2)根据材料四指出近代上海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上海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4分)。
材料五?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老牌专栏作家赖斯顿,随同到达阔别多年的上海。他的观感是除了殖民时代的华丽建筑,上海的市政建设在他的脑海里再没有留下任何其他印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70年代上海在赖斯顿的“脑海里再没有留下任何其它印象”的原因。(4分)
材料六?上海城市经济统计表?
年代
| 1978年
| 2002年
|
人口(万人)
| 1098.28
| 1334.23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272.81
| 5408.76
|
全社会固定投资(亿元)
| 27.91
| 2187.06
|
外贸出口(亿美元)
| 28.93
| 320.55
|
直接利用外贸项目(个)
| 0
| 3012
|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亿元)
| 4.46
| 583.49
|
材料七?
?
图一?磁悬浮列车?图二?世博会中国馆
(4)从1978年到2002年上海市的各项投资和生产外贸数据以及图一图二看,你能得出些什么信息?(4分)
(5)综合以上所述,分析指出城市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4分)。
2、判断题 某同学向图书馆借阅《红楼梦》、《苏州府志》、《天工开物》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选项最有可能成为这篇论文主题的是
A.唐代苏州的风俗
B.南宋的海外贸易
C.明清江南的手工业
D.晚清的文学创作
3、判断题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判断题 (13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同一个符号,走近它,可以领略那些历史的沉淀、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么主要表现?(2分)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日缎,方空日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生产关系方面出现的新现象。(2分)
材料三:《南京条约》共有十三款,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2)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里,英人可以自由居住,美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
——摘编自中国网
(3)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有什么危害?(2分)?
材料四:第一阶段:提出了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第二阶段:明确提出: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第三阶段:“以企业承包制为主的多种经营制”。
——摘编自赵海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
(4)
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2分)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发生在哪个重大历史事件之后?(2分)
(5)结合上海世博会主题,谈谈你对厦门城市建设的提议。(2分)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材料四?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唐朝王建有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
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
材料六?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1分)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2分)
(4)材料六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2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