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即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墨家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辉煌后,逐渐衰落,故D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 (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百家争鸣”局面的社会背景: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因此选A。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从课标的要求看,要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和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儒家能成为正统思想,离不开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使其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但并不是主要原因,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儒家不断的地发展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成为统治的精神支柱,D项正确。B、C项都作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 )
①男女平等 ②议会至上 ③工商皆本 ④实行众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项正确,体现了近代平等的观念;③项正确,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④项正确,体现的是近代民主的理念,故选C。②项错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并未提出议会至上。所以本题排除②,答案选C项,A、B、D三项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在中外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 2009年7月10日至12日在长沙举行了“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吴伯雄演讲指出:“文化象阳光、空气、水一样自然,中华之本就是文化之本,中华子孙勿忘文化的重要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6分)
(2)伏尔泰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汲取哪些营养?其目的是什么?(6分)
(3)海峡两岸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这一问题有何现实意义?(3分)
参考答案:
(1)主张:仁和礼(或治国、修身,或政治、个人修养)。原因: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阶级矛盾尖锐。
(2)营养:“民贵君轻”思想,用道德影响别人的思想。目的: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
(3)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两岸文化认同感;促进两岸的联系,促进祖国的早日统一。
本题解析:(1)首先翻译材料。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仲弓向老师请教如何行“仁”政。
孔子说:“出门如同见到贵人那样的敬重人民,使人民拥有有主人翁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创建一个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和平世界。”回答第一小问时只要能合理解读材料即可,第二小问重点分析西周的社会状况即可。
(2)首先要明确伏尔泰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开明君主专制,故与儒家的民本思想相契合。整理材料中孟子思想即可。第二个小问要通过阶级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伏尔泰代表法国的资产阶级,他的行为必然是为本阶级服务的。同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收到封建主义的阻碍,故伏尔泰要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天主教会。
(3)本题作答时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方面共同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另一方面从宗法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一角度可以得出共同传承文化有利于两岸同胞认祖归宗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从而利于两岸的团结。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孟的儒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的思想主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本题难度:困难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