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张晓明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①不对,西汉时期才出现造纸术;③不对,这应是指草书;④不对,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②正确,因此选D.
点评:本单元科技、文学艺术成就史实较多,可采用表格法梳理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成就;也可以利用表格法梳理文学、书画、戏曲艺术的成就及发展脉络,归纳其发展的阶段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形成知识结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如果要为下图拟一展板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A.充满魅力的书画
B.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C.辉煌灿烂的文学
D.繁花似锦的戏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这主要表明的是
A.儒家主张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B.儒家认为人与社会、自然不可分离
C.中国古代不重视人自身和科学研究
D.中国古代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从材料中看,儒家思想不重视科技的推广并对其产生抑制的作用,故D项表述符合题意和史实。A,C两项表述错误,B项表述虽正确,但与题意联系不紧密,故选D项。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这一角度的考查在以往的高考中也较少出现,随着进来“国学热”的出现,人们开始更多地深入思考儒学影响的全面性。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生病去看中医师,都要把手伸在医师面前,医师根据脉象来谈病情。这是中医师诊断病情的重要方法,也是一大特色,关于「切脉」的历史,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①切脉起源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因为有了奠定中医脉学基础的这一本书,后人才有所循
②切脉之法古已有之,有关的方法和理论,散见于各种典籍,王叔和加以总结,撰成脉经③王叔和的脉经对于五脏六腑的病症和各种脉象间的关系,都有探讨,并作了分类
④自古以来,高明的医师单凭脉象就知道病情,唐代孙思邈以来的着名医家,无不如此
⑤自古以来,中医诊病并不把切脉当作测知疾病的唯一方法,而是主张通过望、闻、问、切进行全面诊断?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②可知①错误,从⑤可知④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康熙年间以杨光先为首的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各省教士多受拘禁;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发布禁约,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与拜孔,康熙帝谕令禁止洋人在华传教,西教从此禁绝,与西教并行传播的西学,亦告中断。
材料二:《海国图志》在中国出版时仅仅印了1000册左右,但是传到日本后,多次重印,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册。书中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
材料三:从詹天佑那一批幼童留美开始,清政府派出多批留美学生,主要学习船舶和机械;19世纪末大量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和政治;20世纪20年代的国共两党精英赴苏留学,接受苏联共产主义思想。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教遭禁的原因。(2分)联系史实说明利玛窦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4分)
(2)分析材料一的做法对《海国图志》一书在中国的发行所产生的影响,(4分)《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发行情况折射出当时日本对外部世界怎样的态度?(2分)
(3)《海国图志》的思想同样指导了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实践,但结果却不同,联系史实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6分)
(4)简要分析材料三所列国家当时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原因(6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国人向外国学习的历程。(2分)
参考答案:
(1)禁教原因:朝臣指责;文化冲突,皇帝禁教。
(必须采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大臣反对,中央与地方合力抵制”也可以给1分,“文化冲突,皇帝禁教”只答其中一个意思就可以给1分,“罗马教廷改变传教方式”也可以给1分。)
科技贡献:利玛窦在华传教,同时传播西方科学,例如把西方几何学和农学传到中国(2分);徐光启吸收了其中内容,编撰了《几何原理》、《农政全书》。(2分)(表述可以不同,但是意思必须包含“利玛窦把西方的几何、农学传到了中国” 或“使得中国科技有新成果,即那两大著作”这两方面内容。)
(2)做法影响:材料一的禁教导致西学传播的中断;使国人普遍视野狭窄、夜郎自大;对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缺乏了解,对《海国图志》没有兴趣。(按层次给分:答出第一层次第一点指出禁教对西学传播的影响得1分,答出第二点指出国人对《海国图志》的态度给1分,两点答全得两分;答出第二层次能分析西学传播中断对国人的影响再得2分。两个层次都答全得满分。)
日本态度:虚心接受外来文化,并且运用到富国强兵的改革之中。(指出“接受态度”1分,指出“运用于实践”1分,围绕这两层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
(3)不同结果的原因: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改变政治制度;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同时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为中国、日本两个方面给分,各3分,意思相近即可。)
(4)吸引留学: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新的共和体制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迅速发展,尤其中国甲午战败,国人认为日本掌握了富国强兵之术;俄国,十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革命。(每一个国家2分,必须按不同国家分别作答,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学习历程:学习科学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先进的思想。(一个过程1分,只要表述到“技术或者器物、制度、思想或者理念”就可以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阅读史料提炼归纳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一小问阅读材料,从中归纳即可,依据材料中“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康熙帝谕令禁止洋人在华传教”等归纳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利玛窦把西方的几何、农学传到了中国,如徐光启吸收了其中内容,编撰了《几何原理》、《农政全书》。
第(2)问,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一解答,材料一中禁教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断,也使中国人视野狭窄,缺乏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人们对《海国图志》也就失去了兴趣;第二小问《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广泛流传,反映了日本虚心接受外来文化,并得到了运用。
第(3)问,主要考查比较分析归纳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中日两国的具体国情分析,如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改变政治制度;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同时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三国的具体背景分析,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及新的共和体制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及中国甲午战败;而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革命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