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D.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甲体现了理学的注重品德,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乙体现了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思想;丙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丁体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点评:儒学发展演变(1)创立:春秋,孔子。
(2)总结和改造:战国,孟子、荀子。
(3)沉重打击: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学遭到重创。
(4)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成为正统思想。
(5)受到挑战(冲击):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兴盛,儒、佛、道三教并立;隋朝,三教合一;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6)新发展:宋明时期,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的理学形成,先后出现“程朱理学”(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和“陆王心学”(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阳明)。
(7)批判继承: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儒学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影响巨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意义应包括
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②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④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而且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当然更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所以①②③④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答案选A,B C D三项组合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07年7月我国举行了纪念中国高考恢复30年高峰研讨会,对恢复高考已走过的30年历程进行了理性的回顾,同时不约而同地为高考改革开出了一张张药方。这反映了人们对高考改革寄予了更高期待,是一种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我国也存在了1000多年,被认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第五大发明”。据此回答:
(1)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唐朝前期几位封建君主统治时期,科举制度有哪些重大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3)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是怎样改革科举制度的?其产生了哪些影响?
(4)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其主要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1)主要原因: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势力的兴起(或答社会经济因素、阶级因素的变化,士族自身统治能力的丧失),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科举制为庶族地主加入中央政权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得到庶族地主的支持和响应。
(2)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开元年间,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影响:打击了士族门阀,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对中外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3)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作用:使科举制度更加面向实际,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
(4)变化: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内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文体采用“八股文”。影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本题解析:该题以2007年高考恢复30周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史上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及其主要影响等。第(1)问中关于科举制度出现的原因需要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联系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等进行分析。此后第(2)(3)(4)问有关唐朝、宋朝和明清不同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措施只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简要的归纳即可。本题的难点在于从各种改革措施中要分别阐述不同的影响,这要结合当时的封建统治的政治特点加以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从1840年到1845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1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1846年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峰顶,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到1850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铁路总长已分别达到6000英里和1000英里,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
——摘编自纪双城《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
材料二 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事实上,四川商办公司原先就存在着温和派与激进派的观点的分歧,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却起到了“为渊驱鱼”的作用。……保路运动中的上层温和派原先主张,只要政府如数还款,就同意把商办改为铁路官办,此时,由于清政府不愿全数还款,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与威胁,于是一反原来的态度,也跟着激进派一样,变得强硬起来。
——萧功秦《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及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5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铁路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强;政府、国会的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大量流入。(6分)
(2)背景: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后,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2分)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3分)
(3)影响:铁路建设为工业化提供客观条件;(1分)带来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文明的碰撞;(2分)铁路建设涉及政府决策、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和民众生活等多个方面,处置不当会引发社会动荡。(2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1)1830-1850年,英国铁路进入20年的“狂飙”时期,原因主要有:工业革命的推动;“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民间资本大量流入;“1846年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峰顶,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政府、国会的大力支持。
(2)材料二指出: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可见清政府修建铁路是为了解决洋务企业运输的困难。“李鸿章的奏请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可知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到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
(3)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只要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铁路建设为工业化提供客观条件;带来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文明的碰撞;铁路建设处置不当会引发社会动荡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欧洲各国封建主相继推行改革开始于
A.17世纪中期
B.17世纪晚期
C.18世纪前期
D.18世纪中后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封建主改革时间的识记。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