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据《南浔丝市行》记载:“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得以发展
C.中国纺丝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 ]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城市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福建产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丰州莲花峰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问世要早300余年。汉朝,武夷山已有茶树传播省外。三国时,道家已在闽东蕉城区以茶制药。唐,福州、宁德县(今蕉城区)贡产“蜡面茶”,福州鼓山、闽侯贡产“方山露芽”(生芽、方山茶),武夷山产“香蜡片茶”等。宋,建州产“北苑贡茶”——龙凤团茶,政和县产贡茶——“银针”茶。元大德后,武夷山设“御茶园”,武夷茶为贡茶。明、清,闽北、宁德天山产贡茶——“芽茶”。
材料二 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 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白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
材料三 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材料四 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回答:
(1)材料一反映古 代福建茶叶生产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产茶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种类多;质量好,闻名全国(成为贡品)。
(2)促进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也造成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茶叶贸易的冲突,成为北美殖民地革命的导火线。
(3)趋势:19世纪30—80年代,茶叶生产、外销量迅速增长。19世纪90年代后,茶叶生产、外销量迅速回落。增长原因:鸦片战争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经济解体,加速农产品商品化;口岸增开、关税降低,促使中外贸易激增。回落原因:国际市场上印度茶的竞争;中国茶叶生产技术、经营方式落后,苛捐杂税重,成本高;出现假冒伪劣现象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二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材料三

英国城市人口比重示意图
——谷延芳《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四 由于历千年而仍其故的农工结合体因在近代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造成了不同区域间传统农业区域和商品化农业专业化区域的同时并存。在小农经济一统天下的传统农业区域,城乡间的联系和互动性差,乡村对城市产生的推力小,城市对乡村产生的拉力也弱,故而城市与乡村均发展缓慢。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苏南浙北农村经济变迁》
材料五 近代上海开埠后,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大港和工商业、金融中心城市,毗邻的苏南浙北农村经济受此促动,发生结构性的深刻变化。上海的内外贸易和城市经济,推动了苏南浙北农副业的发展,促使棉花、蚕桑、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相应形成几个生严相对集中的产区;与此同时,原先面向国内市场以丝、棉织造为主的农村传统手工业的生产、经营发生剧烈变动,呈现转向国际市场、依附于进出口贸易的新趋向。这些变化反映了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的历史进程,体现了近代都市和周边农村互动的双向经济关系。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苏南浙北农村经济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材料一、三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形成的经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四、五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对乡村产生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谈淡你对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列强经济侵略;小农经济的破产;农村人口的流动;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
(2)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原因:固守农耕经济(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乡间联系和互动性差;农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对城市发展推动力小;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晚(或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工业发展滞后。
(3)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了与城市的经济联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农村部分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经济与国际市场联系加强;带动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4)城乡的互动程度影响城市化进程;乡村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城市化进程;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乡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