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渎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念开仗以后,我胜,则法必添兵再战,我败,则尚可退回本境,法必不遽深入,亦尚不至于牵动大局,届时再徐议边界划守。
——一李鸿章《越事论》
材料二 以一外强中干之法夷,吞噬我疆土,堂堂中华不勤远略,不问其罪,转降心相从以就其和。使之此次得志,而效颦法者,必狺狺然环向而起,是款一法夷而转来无数法夷也。
——彭玉麟《力阻和议篇》
材料三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自知不逮。
——李鸿章《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四 夫言战者,团结民心,力筹大局,可以图存;言和者,解散民体,鼓舞夷心,更速其亡。
——《公车上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对中法战争的态度怎样?“大局"指什么局面?
(2)材料二中彭玉麟力阻议和的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4)材料四对“和”与“战”的分析正确吗?为什么?
(5)你是怎样认识中法战争“胜亦和”、鸦片战争“败亦和"的结局的?
参考答案:
(1)李鸿章准备战败议和。“大局"指清王朝统治。
(2)中国反侵略是正义的,与法议和,列强会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而强迫中国给予他们同样的特权。
(3)李鸿章害怕日本侵略势力,为保存北洋舰队的实力,不让北洋舰队迎敌。(4)正确。因为战可得民心,才能固存;和则失民心,会加速灭亡。
(5)主要由于腐朽清王朝的统治者对外推行妥协投降政策。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法战争的结果及对它的认识、评价,即考查了彭玉麟对中法战争形势的分析,并揭露了李鸿章的卖国政策。要注意结合中法战争当时的形势加以分析,认清李鸿章卖国的面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是国际金融的发展
B.在当前条件下具体表现为经济区域化
C.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D.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资金缺乏、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使得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社会转型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个引人瞩目的精彩片段,也是史学家研究触角的重要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注:上述材料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
(1)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转型是被迫的”? (2分)结合史实简要指出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在整个中国近代政治史有哪些表现?(4分)
材料二 吾国今日既日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6分)。
(3)结合17—19世纪的史实概述英美法德四国政治上实行社会转型,走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历程,(8分)并指出其社会转型得以实现的根本推动力。(2分)
参考答案:(1)“被迫”原因: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开始近代化历程。(2分)
表现:政治上倡民主,反专制,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1点1分,满4分)
(2)贡献: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家(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颁布了《临时约法》;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任3点,满6分)
(3)基本历程: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2分)
美国:经过独立战争,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2分)
法国:经过大革命,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2分)
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半专制君主立宪制。(2分)
根本推动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中“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是从列强侵华开始的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严重的民族矛盾;后半问关键抓住限制词“政治史上的表现”,联系近代中国求民主的史实回答即可,如辛亥革命、维新变法等等;第(2)问,结合材料 “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可知, 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推翻了专制,建立民国、颁布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3)问,根据问题中的限制“17—19世纪”联系四个国家确立民主的方式、文献回答即可。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分析,政治制度变化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
点评:英、法、美、德政体的特点
①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议会权力至上,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的特点。②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共和制、总统制、联邦制三位一体,共和制是根本,总统制、联邦制是表现。③法国——议会制共和制。总统执掌行政权,可参与法律的制定,但总统的权力受到内阁和议会的制约。其确立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④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君主拥有广泛的权力,议会没有真正掌握立法权,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智,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代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前提。自然科学水平比以前发达,天文、历法、数学有了新突破,医学、地学、工艺学等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成就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在社会大变革时期,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斗争交织在一起,使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动。……“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士”的解放,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詹子庆《先秦史》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公家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德先生将西洋人从黑暗引向光明世界”的事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3)材料三中的这篇文章引发的大讨论实质是什么?并谈谈报纸的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解放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大变革;“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私学的兴起;自然科学水平较发达(4分)(答出4点亦可)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3分)
(3)实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2分)作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舆论监督。(2分)(答出两点即可)
(4)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与时俱进,不断推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永无止境。(3分)
本题解析:
本题是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思想发展的原因和作用的考查。要明确,思想的发展,是由经济等社会发展决定的,思想的发展,推动了思想的解放,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实行“无为而治”
B.推行法家思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倡“百家争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