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世纪70年代侵略我国新疆地区的西方国家是? 
[? ]
A.英俄 
B.英法 
C.法俄 
D.俄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以天国的理想作为现实奋斗的目标,以政治上的平等与经济上的平均作为政治动员的口号。”下列文献内容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
[? ]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中外纪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发生于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
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制度 战略 信仰 国运——刘亚洲空军上将谈甲午战争》
材料二 
徐国琦认真考察梳理了这一时期政府的外交文件后得出结论: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从大战伊始,段祺瑞政府就责令对外人员每日收集大量情报,掌握欧战最新动态,以备随时调整外交政策。以梁启超、陈独秀、张君劢为代表的文化领袖们更是密切关注战事,积极撰文鼓吹,探讨大战为中国带来改变的可能性。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精英们更坚定了参战的信心,希望在欧战中大显身手,获得战后平等地位。
——《中国与大战》:铭记中国的1918
材料三?
中国渴望加入世界,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和强大的国家,这种国家主义的观念催生了中国的革命、内部革新以及国家转型。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活力就在于她在处理国际事物过程中融合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political nationalism)、文化上的破坏偶像(cultural iconoclasm)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diplomatic internationalism)。
——《徐国琦:“没有一战,何来五四?”——徐国琦教授访谈录》
(1)阅读材料一,按照“甲午之败是 国家之败”的思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4分)如何理解“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积极参战的目的。(3分)从材料二看,哪些因素为中国参战提供了条件?(3分)
(3)从“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两个角度分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此前洋务运动只涉及器物变革,(2分)而君主专制制度、封建文化传统没有改变,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腐败的封建国家(2分) ;?
理解:维新变法运动,要求实行君主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启蒙意义;“实业救国”,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4分)(两个即给分)
(2)目的:收回山东主权(1分);获得国际平等地位。(2分)
条件:北洋军阀政府积极运作;文化精英积极鼓吹,出谋划策;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3分)
(3)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五四爱国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分)
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以战胜国身份参与巴黎和会,拒绝在不合理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之后加入国联,在华盛顿会议期间收回山东的主权和部分权利。(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及影响的的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分析时要结合材料,从材料的内容区分析解答。如材料“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中国则恰恰相反。结合甲午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解答“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与一战之间关系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精英们更坚定了参战的信心,希望在欧战中大显身手,获得战后平等地位。”可知其目的。由材料“……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以梁启超、陈独秀、张君劢为代表的文化领袖们更是密切关注战事,积极撰文鼓吹,探讨大战为中国带来改变的可能性。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可归纳出中国参战的条件。
(3)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首先要注意题目的要求从“‘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两个角度分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然后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地位及和会对中国国内局势的影响分析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材料 现在开幕的一党“国大”,不但使中共及第三方面最近在商谈中的协议成为不可能,并且最后破坏了政协以来的一切决议、停战协定与整军方案,隔断了政协以来和平商谈的道路……这一党“国大”还要通过一个所谓宪法,把“独裁”合法化,把“内战”合法化,把“分裂”合法化,把出卖国家与人民利益“合法”化。照这样做下去,中国人民一定要陷入苦痛的深渊。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坚决不承认这个“国大”。
——1946年11月16日《对国民党召开“国大”的严正声明》
(1)材料中的“一党国大”是指哪一会议?国民党召开这一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6分)
(2)材料中的“所谓宪法”是指哪一文件?它规定的政体及其恶劣影响分别是什么?
(6分)
(3)试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共对“一党国大”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1)会议:国民党在1946年11月召开的“国民大会”。主要目的: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并尽快为其反动统治披上“合法”与“民主”的外衣。
(2)文件:《中华民国宪法》。政体:总统独裁制。恶劣影响: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对全国的集权统治。
(3)态度: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并拒绝参加。原因:“国民大会”的召开违背了1946年政协决议所规定的前提条件,其代表大多数是十年前选举的,从而使制宪活动缺乏民主基础。
	本题解析:第(1)问中的“会议”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主要目的”需要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入手思考;第(2)问中“文件”可依据“把‘独裁’合法化”等信息进行判断,“政体及其恶劣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3)问中的“态度”应结合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决不承认这个‘国大’”等信息进行概括,“原因”需要从依据、程序等方面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历史名城北京见证了中国近代的枯荣兴衰。下列重大事件发生在北京的是
①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②陈独秀在北京大学创办《青年杂志》
③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进攻④国民党傅作义将军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