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陌生,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就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关系紧张。 故选D。A项是以军功的大小选官的制度;B项是鼓励农耕的措施;C项是加强思想领域里的控制。ABC三项均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关。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是考查的什伍制度。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奖励耕织,封建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确立。在政治上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通过商鞅变法,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将四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下列最能说明“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变法时的史实是? (?)
A.奖励军功
B.“燔诗书”,明法令
C.推行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意,首先要理解“从封建转帝制”的真正含义,这里的封建是指分封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关于封建这个历史概念,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特点是中央对地方没有实现集权,选项中推行县制的含义是全国分为若干县,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吏,实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即实现了“从封建转帝制”,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从封建转帝制”的含义,与一般意义上的封建相区别。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的显著不同点在于(?)
A.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
B.以赋税制度改革为重要内容
C.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
D.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涉及经济基础而未涉及上层建筑,战国时期改革主要是上层建筑的变动即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