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
①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②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
③政府按一定标准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政策的理解。①是错误的;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相符合。②③④是对的。通过排除法,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 91exam.org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2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1分)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三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每点1分,共2分)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每点1分,共2分)
(2)?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1分)
(3)?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明治维新:有利于日本近代化。
(4)?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本题解析:(1)第一问从伦理、利益方面分析,主要说明了亲情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二问从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组织答案,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开始向封建化转变。(3)从社会习俗的变革对社会进步的影响这方面回答即可,社会习俗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发展。(4)从传承与借鉴角度分析,移风易俗是一种学习,需要立足自己的特点,吸收借鉴。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秦国的富强,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也逐渐走向了扩张之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魏书 · 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傣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得知北魏吏治得到好转,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由于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 ]
A.梭伦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
D.孝文帝改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商鞅变法措施中与“家给人足”局面的出现无关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重农抑商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奖励耕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要求的是与“家给人足”局面的出现有关的是涉及民生的措施,BCD符合题意,A是思想上的专制政策,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