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

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
B.南北各地之间商业联系加强
C.粮食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白银作为货币普遍流通,这反映了商业发展,商业联系加强;A不对,仅从粮价无从体现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C不对,不能说“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商品,D不对,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点评:表格类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图为载体,借助于具体的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迁移教材知识的能力。解法:1.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根据问题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2.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3.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4.细审题、扣问答:仔细阅读问题,据问题而作答。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两宋时期的商业比较繁荣,其表现有( )
①纸币产生 ②造船业发达 ③海外贸易兴盛 ④出现了众多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可用排除法,②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含②的选项就可得到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清朝对外政策演变的过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朝奉行 闭关锁国政策,只设立广州十三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唐朝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所反映的实质是
[? ]
A、杜绝在乡村以及边远地区设市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惟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7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趣的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局部)

(1)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图中可以反映出哪些历史信息?(3分)
材料二?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表现。(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3分)
材料三? 1993年5月,粮票在我国停止发行使用,与粮票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其它副食品票证。而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家族其它成员则在早几年已悄然淡出。而在此之前,买什么东西都要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
(3)材料三反映出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2分)
(4)农民的衣、食、住、行归根结底是与土地联系在一起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政府是如何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4分)
参考答案:
(1)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市民的生活;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
(2)表现:出现西式建筑;出现了与人们生活相关的近代企业,如邮?电、、银行、轮船公司等;外来宗教的传播;饮食服装出现西化,如西餐、西服成为时尚。(4分,每点1分)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较早受到西方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产生较早,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带来通讯与出行方式的变化;处于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任答三点,3分)
(3)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1分)
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工农业产品丰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2分)。
(4)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经营道路;(2分)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2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社会生活是切入点,以生活来折射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第(1)问,之所以说此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关键在于这幅画很好的反映了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和市民生活情况,由此归纳分析即可。第(2)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房屋多为西式”“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许多教堂”“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可以从建筑、近代企业、宗教、饮食、穿着等方面直接归纳即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再结合上海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归纳其走向近代化的原因。第(3)问,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以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票证的淡出,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变化,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也是生产力低下,社会供给不足的产物,生产力发展了,供给充足了,票证自然也就无用武之地。还要注意1993年这一时间,此前一年即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第(4)问,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回顾已学知识可归纳出有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