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战国时期,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思想家是
A.庄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二者的评价正确的是
[? ]
A.都为当时社会所不容
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C.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
D.都不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家发展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创立了“仁”为核心的儒学
B.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
C.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D.顾炎武继承了“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看法: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 ]
A.“仁者爱人”?
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