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同各国签订关税条约,提高火柴、瓷器、糖、水泥、肥皂等商品的进口税,到1933年,对棉产品、纸张的进口税率甚至高达货价的80%。此举
①促使外国资本卷土重来?②推动了民族工业更快的发展
③使官僚资本得以垄断国家经济?④有助于抵制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外货倾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提高关税水平,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对民族工业起到保护作用,在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有助于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
| 主题词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二五”(1958—1962)
| 大跃进
|
“六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八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九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十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左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5分)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6分)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2分)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刘成分比例示意图

(4)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7分)
参考答案:(1)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或答经济发展起伏很大)。原因:
A.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连续的严重自然灾害;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日益恶化等。(3分)B.增长率上升的原因: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分)
(2)史实:改革——80年代初中央并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93%,实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开放——80年代初开放四大经济特区;1984年有开放包括宁波、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6分)
(3)“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逐步完善,反映了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2分)
(4)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第一次变化的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二次变化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
B.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失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D.中美双方有共同改善关系的要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根本原因的把握。应从题干中的“中美”双方分析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双方共同需要和努力的结果。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 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该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福州周围农村生产的新特点(?)
A.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
B.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多了起来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A C D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
点评:用表格法识记知识。
宋明理学
内容
代表人物
生活时代
主要内容(思想主张)
哲学范畴
程朱理学
①程颢、
程颐
北宋
②天理(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格物致知”
④客观
唯心主义
朱熹
③南宋
理之源在于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陆王心学
⑤陆九渊
南宋
⑥“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主观
唯心主义
王阳明
⑦明朝
⑧“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