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 都与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有关,且都有浓厚的官方色彩,A 项 最符合题意。B项无法体现;C项说法错误,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局面不复存在;D项材料未体现。
点评:为了防止外国列强的骚扰,明清以来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海外势力的骚扰。这在中外贸易上受到重大的影响,此一时期,对外贸易主要是官方主导下的对外贸易。这种政策使中国逐渐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造成中国近代发展的缓慢,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出现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其根本目的是(?)
A.劝导农民重视农耕
B.维护传统经济结构
C.确保赋役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D.限制和打击工商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往往采用重农抑商政策根本原因是小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为确保赋役和地租征收,重视小农经济。故选C。AD两项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B项说的是直接目的。
点评:小农经济是考试的重点,主要有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时间、特点、作用等,需要全面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明朝的商人可以捐官,其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了
[? ]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放松了思想文化的控制
D.科举考试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宋朝某人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
A.重视商业的作用
B.提倡重农抑商
C.重视农业的作用
D.提倡农商并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此句话的意思是:“商业靠农业立本,农业靠商业流通,应该找到它们互相辅助的地方,而不应只寻求它们相抵触的地方。”依据此意,得出答案为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