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11年10月,湖北武汉举行“辛亥革命百年论坛”讲座,海峡两岸的辛亥革命后裔、专家学者聚集江城,全方位地研究了辛亥革命的方方面面,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取得了多领域的共识。有一位颇有影响的历史地理学的学者认为:“地域文化对地域历史的形成,对地域政治的影响非同小可。某一地域发生的特大事件,其广泛性将与国家和世界联结在一起。湖北武昌素有‘九省通衢’之称,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不能不说与这一优越的地域环境有关。”试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结合这位学者的观点谈谈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该学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历史地理”是历史运动的载体,任何历史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域,地域是历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全部要素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影响共同组成的。该学者在这里强调地域是凸现武昌地理位置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性,他是在考虑全部因素中强调地域的重要性。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应该是: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的政治思想宣传使资产阶级主革命逐步深入人心。②同盟会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已经动摇。③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日暮途穷了,“新政、预备立宪”的骗局更是失去人心。④湖北革命党人以“日知 会”为中心早已做好了大量的革命准备工作。⑤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士兵占武昌新军的三分之一。⑥革命党人在文学社、共进会的领导下,成立了武昌起义的领导机关。⑦革命党人在特殊条件下,果断决策,英勇出击,打响了武昌起义的枪声。⑧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推翻清王朝。四川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武昌起义成功后,获得全国各省的响应。⑨革命党人、革命士兵成为起义的主力军。⑩全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和立宪党人的活动也侧面呼应了武昌起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蒋介石集团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的标志是?
A.确定“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B.制造皖南事迹
C.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
D.消极抗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国民党相持阶段抗战政策变化的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相持阶段以后,由于日本对华策略方针的改变,蒋介石集团表现出了很大的动摇性。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标志着其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今年猪(辛亥年)吃羊(未年),明年种田不纳粮。”该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
A.推翻清朝统治
B.实行《天朝田亩制度》
C.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
D.进行土地改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某同学想了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史实,你认为应推荐他阅读下列哪本书?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西安事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故选B。
点评: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事变有:
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1935年,华北事变,蚕食中国华北,策划了华北5省自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日本大举进攻上海。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孙中山的这一表述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
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②中国人民尚未普遍觉醒
③民主革命思想违背历史发展潮流④资产阶级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