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古代建筑
D.科举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横匾中的“大宗伯第”可知反映了宗法制,B项与图片一致;这块匾及其说明文字,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相关材料,C项与图片吻合;说明文字中,“进士陈经邦”即能体现科举制,D项也是本题图片的正确释读;只有A项不能从题中图片及其说明文字中得出,A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有关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监察为主要职能
B.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C.属于地方行政区划
D.分为13个主要监察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刺史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监察地方的官职。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全国的监督,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个州设置一个刺史。因此ABD均正确。刺史不是行政区划,故选C
点评:刺史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重要内容。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周文疲弊”(12分)
著名学者牟宗三认为:“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2分)
(2)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6分)
(3)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 的主张?(4分)
参考答案:(1)西周的封建制度和礼乐制度开始崩溃。(2分)
(2)分封制是靠血缘纽带维持的,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逐渐淡薄;分封制下诸侯国有较大自主权,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经济领域发生变动,各国力图富强,促进了新的阶层崛起,导致礼制开始瓦解。(6分)?(3)儒家主张恢复周礼,维护天子权威;儒家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国,反对战争。法家强调承认现存秩序,维护君主权威,彻底告别封邦建国体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4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看涵义应该指:“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则是指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相应的礼乐制度。
(2)这一问题应该结合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变动考虑,经济领域的变动会引发政治制度的变化。
(3) 这是在考查百家争鸣中儒家和法家对统治秩序变动的不同态度,儒家对变动持反对态度,而法家则欢迎这种变化,具体回答所学儒家、法家与此有关的主张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完全剥夺了六部的权力
C.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D.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从材料中“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以看出,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选D。
考点:明朝的内阁制度。
点评: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或行政机构,阁臣的权力完全来自皇帝的信任。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任何制约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明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图示中的刺史一职源于西汉时期。“刺”,即检核问事之意。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吏。故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汉代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