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分)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选拔人才的制度也不断地变化,以适应社会和统治者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各级贵族不仅世袭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其职务和待遇。
——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关系的松弛,宗法制遭到破坏,以之为基础建立的分封制也很难继续存在下去了。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用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汉代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实现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解决了战国以来军功爵制和养士制不适应治理国家的问题……而且以儒家思想理论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造
就了一批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和平年代治理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需要。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 ?东汉末年开始,朝廷采用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品)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但这一制度逐渐出现很多弊端……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材
材料五 ?隋朝建立以后,面对衰败的士族,改变仅仅体现士族利益的选官制度就提上了日程。……隋朝首先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完善。
科举制度……对维护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成为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成功地笼络、控制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为官僚队伍提供了相对来说素质较高的人才。历代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问题:
(1)材料一中“不仅世袭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其职务和待遇”指的是中国古代那种人才选拔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导致战国时期军功爵制度取代西周人才选拔制度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为什么会出现选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度容易产生哪些弊端?(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隋唐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和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有什么变化?(4分)
参考答案:(1)制度:世卿世禄制度(2分)
(2)原因: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4分)
(3)原因:军功爵制和养士制不适应和平年代治理国家的需要。弊端:容易出现任人唯亲和形成小集团(言之有理亦可得分)。(4分)
(4)原因:士族的衰败。(2分)积极作用:维护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成功地笼络、控制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为治理国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4分。任答两点给4分)
(5)标准变化:从注重门第出身到注重德才兼备(或者注重才能)。(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康熙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这段评价
①充分肯定了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贡献
②尖锐指出康熙开创的“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
③明确指出了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④巧妙证明了“时势造英雄”这一说法的合理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古外交是内政的外延,它牵涉到国家的安全与生存。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跪地外交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成就得益于怎样的外交基本政策。(2分)列举建国初期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6分)
(3)纵观中国百年来外交的风雨历程,你可得到什么认识或启示?(4分)
参考答案:(1)原因:近代中国综合国力软弱,政府腐败无能;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2)外交基本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分)
成就:(任答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1954年,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
(3)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强大,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二?宋徽宗赵佶以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材料三?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
材料四?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理学对宋代文人及书法、绘画的影响。(6分)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宋明理学。(8分)
参考答案:(1)理学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6分)
(2)评价: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3分)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二的文字内容中可以总结出理学更加注重对艺术家内心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宋明理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点评:宋明理学主要是指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高考中将二者进行对比考查成为最常见的考查方式和角度。在高考中还应关注其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消极: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华民国的创立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呈现了新的前景,新的精神体现在各个领域。表现为
A.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B.中国水运近代化开始起步
C.中国现代政党政治初步展开
D.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创刊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12年民国成立;中国人第一次自摄影片是1905年《定军山》;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运近代化的起步;1873年《昭文新报》标志着国人办报的开始;故排除A、B、D三项,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