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现象发生在
A.金田起义前
B.戊戌维新时
C.义和团运动中
D.辛亥革命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诗中描写的现象是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发出《剪辫通令》,革命士兵强行剪辫。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标志着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新时期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B.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
C.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D.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
——1652年清政府颁全国学校“卧碑”序文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述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回答: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进步和局限,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教育内容:西学成为重要内容,仍保留经史之学和清朝典制;培养目标:主要不再是“忠臣清官”,而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清除封建因素。
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东渐。
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可)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型材料解析题,要求通过对比清初和民国初年的教育制度,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的进步和局限,并在再现清末社会状况的基础上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及指导思想。材料一指出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为忠臣清官”,即为封建统治培养人才;材料三指出教育要符合“共和”宗旨,凡经史之学和清朝典制一律废止。材料二,即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基本介于二者之间,教育内容仍以经史之学为基础,但西学已成为成为重要内容;培养目标仍强调“忠孝”,但更重视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教育改革的内容也折射出清末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及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的社会背景,反映了清政府竭力缓和社会矛盾但又无法走出维护封建末落统治的窠臼,在指导思想上也就走不出“中体而用”的范围。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1)依据材料一,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影响。(4分)
材料二?洋务时期的新式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学堂种类不多、规模不大,教学内容又始终笼罩在“中学为体”的氛围之中,并一直没有摆脱附属科举的地位,然而它却在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垒上第一个打开了缺口,吹入了新风,植下了新学的种子。
——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4分)
材料三?一位78级学生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商道》编辑部《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西汉教育、洋务教育与新时期教育实施的必要性。(10分)
参考答案:
(1)影响:儒家思想逐渐在四川取得独尊地位;推动了全国地方学校教育系统的建立。(4分)
(2)主要特点:坚持中体西用原则,仍依附于科举制;推动了教育近代化。(4分)
(3)影响: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保证了国家建设人才的供应;在社会上掀起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答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但最高不超过4分)
必要性:汉武帝时期,西汉逐渐强盛,封建社会需要长治久安,儒家思想与教育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培养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文革”结束后,百废俱兴,国家急需建设人才,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6分)
本题解析:
(1)由图一讲述的内容为儒家经典即可得出儒家思想逐渐在四川取得独尊地位;由图二“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可得出推动了全国地方学校教育系统的建立,结合书本知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建立了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推动了儒学的传播。
(2)由材料“教学内容又始终笼罩在“中学为体”的氛围之中,并一直没有摆脱附属科举的地位”可得出坚持中体西用原则,仍依附于科举制;由“它却在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垒上第一个打开了缺口,吹入了新风,植下了新学的种子”可知推动了教育近代化;
(3)结合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即可,教育的发展不仅能改变人的命运,还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推动了重学风气的形成;;第二问可以转换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历代重视教育的原因,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急需大量人才,治理国家;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也需要大量的近代化人才,文革期间,教育被冲击导致人才断层,文革后急需人才以便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其首要环节是
A.基层民主建设
B.制定完备法律
C.转变政府职能
D.平反冤假错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