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贾谊《过秦论》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下列关于秦长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由大将蒙恬主持修筑②是把韩、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而成③在当时有利于中原经济的发展,在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④真正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掠夺中原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①项正确大将蒙恬负责修筑长城;②项错误,应该是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了起来;长城的修筑有利于保护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也是我们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因此③正确。④项明显错误,匈奴在汉代还是大规模的骚扰北方。故选D。
点评:秦始皇从公元前 214 年派蒙恬伐匈奴开始,到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赐蒙恬死的时候为止,共用五年时间筑成。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蒙恬将军带三百万人,北伐匈奴。蒙恬斥逐匈奴后,以黄河以南土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利用地形,沿黄河、阴山设立亭障要塞,北面和东面沿赵、燕的旧长城,两面利用秦昭王的旧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余里。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被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中正发现”“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可知是指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不对,汉朝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员;CD不对,唐宋时期实习科举考试制度。
点评: 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梳理。古代选官制演变的四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 正制→科举制(隋唐创立、完善——宋代发展——明清进入困境)
(1)世官制——先秦(贵族世袭)
(2)察举制——汉朝:
形成:西汉时建立和发展,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称乡举里选。后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逐渐由官僚家族所支配。
特点: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影响: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注意德才兼备,不拘一格,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这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随着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门第声望逐渐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导致官僚集团的形成。
(3)九品中正制——魏晋:
形成:曹魏时曹丕建立,将人才划分九个等级,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考评,授予相应的官职的一种制度。起初,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特点:是一种家世、才能并重的选官制度。
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4)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
形成和演变: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明清堕落(实行八股取士),晚晴(1905年)废止。
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考试地位。
北宋:分三级考试,严格考试程序,考试科目减少;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明朝: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须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后因国内革命形势的剧变,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了科举制。特点: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
评价:积极意义:①科举制的实行,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主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②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化的产物。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 “干德三年(965年)三月, 朝廷遣官立转运使, 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地方的财政收入, 稳定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对地方财政管理, 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削弱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有利于中央集权
D.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 加剧社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