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姓氏代表的是血缘,“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说明强调的是家族血缘关系。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B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观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重。”——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二:“文皇帝拨乱反正,特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唐庶言》
材料三:“隋氏罢中正,举选不至乡曲,故里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五服之内,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通典》
材料四:《新唐书》记载,(科举学生报名)“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乡贡“皆怀牒(指身份、履历证书)自列于州县。”《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宴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文献通考》载:“唐时所放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
材料五:“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浹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毓行者,咸集于是。”?——《通典》
根据材料一,分析隋唐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2分)
联系材料二、材料三,说明隋唐科举制实行的目的。(1分)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选官方式的特点。(3分)
联系材料,评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2分)
参考答案:(1)秦汉:推举;魏晋:九品中正制(2分)
(2)选拔人才(1分)
(3)层层选拔、公开考试、择优录取(3分)
(4)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文字内涵可以总结出科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汉代察举制和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弊端的显现。(2)材料二、材料三文字“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重。”说明隋唐科举制实行的目的选拔人才巩固统治。(3)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科举制选官方式的特点是层层选拔、公开考试、择优录取。(4)材料五文字内涵“故忠贤隽彦毓行者,咸集于是”说明科举制具有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同时科举制的实行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点评: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举制作用的理解,任何制度的出现及其作用的发挥必然具有两面性,科举制也不例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①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②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③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④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表中有关合肥市在不同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不正确的是
时期
| 名称
| 所属郡县等
| 选项
|
东汉
| 合淝县
| 九江郡
| A
|
唐代
| 合淝县
| 淮南道
| B
|
北宋
| 庐州
| 淮南路
| C
|
元代
| 庐州府
| 安徽省
| D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为南豫州南·汝阴郡的郡治之地。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之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至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之地。从此,合肥县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所以D说法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到达的“西域”;《西游记》中玄奘取经中的“西天”;明清时期介绍的泰西技术、泰西制度中的“泰西”,分别是图中的哪些地区?请你选出图中三地的代码:
 A.①②③ B.④③①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学生所具有的的基本的历史素养。张骞出使西域到达的是我国的新疆地区,因此④正确;西游记中的西天指的是古代的印度,因此③项正确;明清时期的泰西指的是西欧地区,因此①正确,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 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 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 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目中“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可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通判并没有涉及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故A项错误;并没有说通判是文官以及以文制武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问题,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