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11 03:46: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根据该材料分析当时社会突出的问题是 A.地方势力对皇权构成了最大威胁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C.黄老思想下的西汉政治软弱 D.地方势力都是刘氏势力,是皇权的屏蔽势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说明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排除B;CD不对,上述情景是在西汉初期,而汉哀帝是在西汉末年;从材料来看,只能理解为当时对皇权威胁最大的不是相权而是地方势力。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宗法制和郡县制 B.分封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前者是指的西周的分封制,后者是指的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分封制是指与西周时期实行的井田制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遭破坏,分封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因而继续实行分封制,地方诸候的势力强大,周天子的威信扫地,地位一落千丈,也就根本统治不下去了。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对全国的统一管辖,适当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严刑峻法过于苛刻,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引发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导致二世而亡。因此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正确的是 A.夏、王位世袭制 B.周、分封制 C.周、宗法制 D.唐、科举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这些词可理解到,它们都与“祖”有关系,即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代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是西周的宗法制,答案为C。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主旨是在强调血缘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6分)学习历史要关注文明演进中的重要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 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 从政治上讲, 是贵族政治的衰落, 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 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一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 ——摘编自李庆《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等 材料三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这促使中国的有志之士检讨前30年新政的得失,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另外一方面,《马关条约》以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方式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等 (1)指出材料一中“政治混乱”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韩非有关“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变革”在政治方面的反映。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市”有哪些发展?(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表现: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或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步解体)。(4分)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4分) (2)反映:贵族政治衰落, 君主独裁政治兴起;从察举制到科举制。(4分) 发展:“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分) (3)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或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分)促使有识之士反思洋务运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或维新思想走向成熟);(4分)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2分)
本题解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回答材料中“政治混乱”的表现,关键抓住所处的历史阶段,根据时代时代特征即可解答。材料中提到周朝后期,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表现为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强国兼并弱国,分封制逐步解体;韩非有关“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主张,把握韩非是法家,结合所学知识,可解答。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首先, 从政治上讲, 是贵族政治的衰落, 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 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一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可体炼出“唐宋变革”在政治方面的反映:贵族政治衰落, 君主独裁政治兴起;从察举制到科举制;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较唐代的“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空间和时间,监管,“草市”等三个方面。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三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甲午战争对中国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中国之巨祸”体现了甲午大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或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促使中国的有志之士检讨前30年新政的得失,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体现了甲午大败促使有识之士反思洋务运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或维新思想走向成熟);“《马关条约》以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方式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体现了甲午大败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
本题难度:一般
5、简答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曲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人人尽用外国货,工人全赋闲。大利尽归外国去,钱由何处赚。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闲人少,事多容易找。弟男子侄无闲人,求财借当用不着。盗贼无,乞丐少,平平安安过日子,大家想想好不好。既是中国人,应用中国货,莫谓不干己,人人应尽责。君不见,街上走的外国人,通身那有中国货,寄居本国尚如此,何况在本国。国货好,用国货,经济大发展。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6分,每个方面2分)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当时群众斗争什么样的基本诉求?(1分)根据材料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3分,答到任意三点即可)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1分)
参考答案: (1)时代精神:“大一统”。(2分) 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2分)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2分)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2分) (2)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2分) 意义:促进国家实业(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2分)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2分) (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4分,每个要点1分) 影响: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第⑴小题:该题属于内敛型材料题,第一问中的时代精神要从当时的时代中提炼出“大一统”,所谓的历史价值应当是对历史的延续与传承方面的贡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问要求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和文化方面去概括,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第⑵小题:第一小问的斗争可以从《维持国货歌》的名称上看出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第二小问概括该斗争的意义可以从歌词中的“雪白银子”、“ 穷人遍地”、“ 闲人少”、“ 盗贼少”等方面去概括出:促进国家实业(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 第⑶小题:第一小问的原因比较容易从材料中总结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等。第二小问的影响也一定要结合当时的主要矛盾和时代背景去概括,应当是: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 考点:伟大的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