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兢《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家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3分)
(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3分)
参考答案:(1)监察官:御史大夫.(1分)根本目的:维护皇权。(2分)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2分)
(3)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3分)
(4)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定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与能力。(3分,任答三点)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监察官是御史大夫.“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概括财力可知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
(2)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通过对比汉唐时期的宰相制度和决策方式,可知唐朝的特点是分散相权,相互制约。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制。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4)“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因此古代的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不能对皇权产生制约。要反对专制,必须使监察制度不依赖皇权,独立行使监察的权力,确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参考中国历代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坚持制定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与能力。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加强·监察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外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三省六部制;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
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
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
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