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下列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是(? )
A.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
C.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D.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实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A项发表于1979年元旦,B项是1994年通过,C项是20世纪80年代,D项两岸三通的真正实现是2008年。故本题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有英国商人在考察中国的市场后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商品需求量极大,遂运大量钢琴、吃饭用的刀叉至上海等商埠,结果却是产品滞销。对此事件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国商人企图利用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
B.英国商人缺少对中国国情的全面了解
C.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
D.中国民族工业对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与“半球化”相比,导致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
B.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的出现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20世纪50年代,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下,这一政治格局对经济全球化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市场经济制度被普遍接受,经济全球化得以迅速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2分)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反之文化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一)》
材料二 ?1734年,他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他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材料三?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说:“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他还认为“孔教”与“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又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邓绍基《文化论争与学人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论争的再认识》
材料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6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1分)他认为英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理由是什么?(2分)中国的“孔子时代” 为什么能得到他的盛赞?(4分)
(3)材料三对孔教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思想文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核心内容:①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本,是万物根源,气只是造成天地万物的材质。(2分)
②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2分)
③人性中原有的仁、义、礼、智等美德,受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强调“存天理,灭人欲”。(2分)
(2)盛赞: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宣扬的“民贵君轻”符合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
②儒家思想中的人性主张与启蒙思想家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一致。(各2分)
(3)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不得人心;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4分,任答四点即可。)
(4)积极作用:推动政治的变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新文化的发展,引起思想大解放。总而言之,健康先进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3分)
消极作用:消极落后的思想却阻碍了历史的进步,如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1)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天地之间,有理有气”来判断,这是朱熹的理气论思想。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根据材料信息,“发表了《哲学通信》”,主张开明君主制,肯定英国的君主立宪,赞扬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宣扬的民本思想被伏尔泰认为是抨击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与启蒙思想家都体现了对人和社会的关注,因此中国的“孔子时代”能得到伏尔泰的盛赞。
(3)根据材料“陈独秀”等信息,可知这与新文化运动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即可。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思想文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进步的文化可推动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思想的解放等,有利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而消极落后的思想却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周恩来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红色外交家”的美誉。他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A.兵乓外交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是在1971年,有利于中美关系改善;B.是在建国初期,强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是在建国初期,先清除帝国主义的中国的残余执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的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D.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点评:从命题角度上看,本专题主要是以史实或时事为依托,检测学生横向综合历史的能力,要求学生能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在复习时注意把握新中国外交的阶段性,同时结合时政热点,深层挖掘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