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32分)东亚指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濒临太平洋的日本、中国、韩国、东盟十国。在古代,东亚曾经出现过文化共同体和经济贸易商业圈,各国相互往来频繁。今天东亚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域之一。中国是东亚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东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相互依存性。?
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从中国的隋唐帝国时期开始的。此前三国的交往,可以称为早期的交往。从朝鲜半岛的历史来讲,从箕氏王朝到卫氏王朝(公前11世纪中期~前2世纪中期),它们的建立者和统治阶层都来自中国移民。秦汉时期辰韩深受秦文明的影响……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据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先民,就可能有人从海上移民来到日本列岛。徐福东渡的传说,实际上是秦汉之际中国人渡海移民到日本的一个缩影。文献记载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在两汉时期,汉光武帝赐金印于倭王,则是一个典型的实物例证。古代朝日之间的交往,先期主要表现为移民风潮。当时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的移民,既有朝鲜人,也有生活在朝鲜的中国人。移民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汉文化和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日本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
(1)据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早期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的交往,中国对当时东北亚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三国社会发展、交往内容与早期交往相比又有什么新变化(5分)??
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宋政府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解货物,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宋会要·蕃夷》),宋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以此作为扩大贸易额的奖励。市舶之利在两宋国家财政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宋高宗绍兴廿九年财政总收入为四千万缗 ,而市舶司竟获二百万,居岁入总数二十分之一。” ?
材料三 宋朝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 以恰当的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革命产生出直至19世纪仍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东京城打破了唐朝长安城坊市分离封闭的商业结构,《清明上河图》显示了商业气息的浓厚,宋时的商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公元1201年)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如此庞大的商品流通量,在当时世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金属货币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最早的纸币产生了。到南宋,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在12世纪中叶发展为建有流通职能的纸币。(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读图,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港口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什么地区(1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分布在图中的哪些区域(1分)?说明理由。(2分)?
?
(3)依据材料,分析宋朝 “商业革命”出现表现及主要原因。(5分)?
材料四?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戊辰,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占城在今越南中部地区)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稍小,不择地而生。(《宋史》)
(4)据材料四,宋真宗要解决北宋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什么问题?(2分)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用了哪些办法?(3分)
材料五?玉米、番薯、马铃薯原产于美洲,适应于山地及贫瘠土地种植。玉米约于16世纪中叶分3路传入我国:西北陆路自波斯-中亚-我国甘肃-黄河流域;西南陆路自印度-缅甸-云南-川黔;东南海路由东南亚-闽广内地。清乾隆中期到嘉、道年间,是玉米大规模推广时期。嘉庆以后,玉米在全国普遍栽培,流民在玉米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番薯是16世纪后期(明万历年间),从东南亚传入我国闽广地区,一条途径是从越南传入广东的东莞和电白;一条是经南澳岛传入福建泉州;再就是由菲律宾携种至福州。17世纪后期向江西、湖南及浙江、江苏沿海地区扩展,18世纪中叶遍及南方各省并向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扩展。……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马铃薯带到台湾,传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8世纪,传教士、商人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从欧洲带到我国。?
(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是说明,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能够传入、并在中国推广种植的国际、国内因素有哪些?(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6)唐宋、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南洋)地区的交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早期:形式——移民,文化技术交流 2分
影响——中国移民带去先进的华夏文化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日、朝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2分?
隋唐:发展——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空前繁荣时期;1分
朝鲜半岛由新罗结束了三国并立局面,实现了统一;1分
日本国家统一后,通过大化改新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变迁。1分
内容——三国之间,政治上使节往返密切、经贸联系紧密、文化交往频繁。2分
(2)港口:中国的东南沿海。1分?
对象:西洋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1分
理由:这一地区较密集的分布着当时中国人认识记载的众多国家;
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国家交往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临近? (任意两点都可给2分)
(3) 表现:外贸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商品流通量 1分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唐朝时期的时空限制,城市商业气息浓厚 1分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出现了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 1分
原因:唐宋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设置机构管辖;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利用民间力量招商 2分
(4) 问题:江南经常出现的旱灾,缺乏适应旱地种植的作物 2分
办法:将从越南传入福建的占城稻种分给江、淮、两浙三路旱灾地区? 1分
派转运使张榜公示占城稻的种植方法 1分
在玉宸殿种植,亲自考察、展示推广 1分
(5) 因素: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者侵略亚洲,将其传播到中国周边地区,1分
东南亚各国长时期与中国经贸文化联系密切,充当了传播桥梁? 1分
国内居民迁移(流民)充当了传播媒介 1分
影响:适应并推动了中国人口增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宜劳动力,又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利于中国经济作物的种植,出现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1分
不宜农地区被开垦为农田,恶化中国山区生态环境 1分
(6)唐宋、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南洋)地区的交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高产、适应性强的农作物传入,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中国人口总量
对外贸易,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两宋时期商业革命的出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
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魏晋时期,钱的别称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且对它的称呼有褒有贬,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故B项排除;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魏晋时期还没有出现市民文学,故D项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2分)?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商帮在沉寂100多年之后再度崛起。今日的浙商、苏商、粤商、闽商等比起传统的商帮更具开拓性、创新性,更具全球的眼光和谋略。抚今追昔,鉴古今而知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帮
| 经营理念
| 存在时间
|
徽商
| 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 明中期至清中叶
|
晋商
| 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 明代洪武间至民国时期
|
福建
| 自强不恧,爱拼会赢
| 明嘉靖至民国初
|
广东
|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 明嘉靖末至今
|
山东
| 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 明末至民国前
|
宁波
| 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 明末清初至今
|
——张正明 《中国十大商帮》
材料二?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张正明 《中国十大商帮》?
(1)据材料一,概括商帮的特点。从明清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货币演变、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方面分析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参考答案:(1)特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诚信真善、义利并举、开拓创新;兴盛于明清时期。(4分,言之成理答出2点即可)有利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货币演变: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社会价值观念变化:工商皆本的思想。(6分)
(2)不同:山东商帮仍然是传统封建社会商业之路,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2分)宁波商帮成功的转型,一是由从事纯粹的商业活动转为投资于现代产业,二是从传统的银号、钱庄转入现代银行。这种转型使传统封建社会商人转变为资本主义企业家。(2分)原因:山东商帮: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重农抑商”影响很深。(4分)宁波商帮:资本主义萌芽较早;鸦片战争后,最早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西学的影响等。(4分,答出2点即可)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概括答案就在材料中,考察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分布在不同的省份可知具有地域性特点;以血缘和同乡为纽带;以明清两代为代表性。有利条件的分析要结合教材所学,农业产业结构: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商品经济渗入农村,农产品商品化加强。货币演变: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社会价值观念变化:工商皆本的思想逐渐取代重农抑商。
(2)由“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可知山东商帮仍然是传统封建社会商业之路,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由”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可知宁波商帮使传统封建社会商人转变为资本主义企业家。原因分析,跟当地的经济基础及思想观念都有很大关系,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重农抑商”影响很深。宁波商帮:资本主义萌芽较早;鸦片战争后,最早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等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探讨“社会生活变迁”问题时,某同学从古代、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习俗等角度入手,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与这一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4分)
(3)根据上述图片信息,概括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呈现的趋势及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6分)
(4)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杆,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宋代城市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2分)
(2)宋代城市突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城市经济发展,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4分)
(3)趋势:传统的陈规陋习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2分)实质:文明开化。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造成中国社会的变化;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产生;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民主趋势加强;文化上,受西方先进思想观念的影响等。(4分)
(4)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决定作用;社会生活本身是社会文明的载体,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出前后继承、发展的关系,又呈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补充、交融、促进的关系;开放是文明进步的有力保障,历史的进步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人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出处《东京梦华录》和材料二中的“(宋代)都市”可知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宋代的城市;由材料一的“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和材料二中的“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可以知道这是反映城市里的市民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2)首先要明确材料二中“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是指在宋代城市里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市一天24小时都可以进行交易,且没有固定的地点。可以在城市的任何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这种种限制的取消,使得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经济活动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生活的多样化,随之带动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趋势:需要结合图片反映的现象来总结和概括。第一幅图片反映的见面礼节为作揖,第二幅反映的新式婚俗,第三幅反映的是大众报业,第四幅反映的是电影这种娱乐方式;综上可以得出其趋势是传统的陈规陋习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实质:根据趋势就不难得出实质。原因:需要从内外两方面来思考。国内来说,应该考虑清末民初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外部来讲,应该考虑中外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中国的影响即可。
(4)这一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来回答。由材料可知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逐渐往更文明、更先进的方向发展,而这背后则是由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而且对一个国家来讲其进步是自身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又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同时还应看到文明的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根本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据《宋史·张逊传》载:太宗二年,“阇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到朝贡,于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张)逊请于京置榷易物,稍增其价,听商人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北宋国力强盛、万邦来朝
C.商业收入成为北宋重要财源
D.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其主要是强调北宋政府允许商品贸易,通过商业交易增加了大量政府财政收入,但这并不表明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B项不是题干主旨,D项与题干主旨相悖,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阐述的中心意思,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