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
C.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D.都是巩固太平天国的纲领或方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两个很重要的文件,两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所以本题答案是C.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另外,ACD仅仅只适合其中的一个。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党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C、中共主动改编军队
D、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决定作用的是
A.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实现全民族抗战
B.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C.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斗
D.苏联出兵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英勇抵抗日军,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敌后袭击日军,经过八年全民族的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B、D项为外因,不起决定作用;C项说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九十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备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1920年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二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 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 是不是推翻否定礼教,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1941年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1943年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异同。(4分)
(2)根据材料三,简述蒋介石对五四运动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2分)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其原因。(2分)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2分)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五四时期的历史为何被后人反复解释。(2分)
参考答案:
(1)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2分)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2分)
(2)态度:批判新文化运动片面否定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肯定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2分)原因:中国处于抗战时期,需要激发民族情绪;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2分)看法:①蒋的态度有失偏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建立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或传统的礼教只能强化农业社会制度下的专制统治)②蒋的态度比较理性,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的基础是民族凝聚力,亟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注意:只要回答其中任何一方面且言之有理即可)(2分)
(3)原因: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不同时代和不同立场的人们为各自目的以不同的视角选取不同的内容解释五四时期的历史。(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的关键信息“热血青年”、“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可知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大众的力量;从材料二的关键信息“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可知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了工农大众的力量;两人都肯定了五四运动是伟大的爱国运动。
(2)材料三的第一则材料表明蒋介石批判新文化运动(也属于广义的五四运动时期)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错误;第二则材料表明蒋介石看到了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激化民族矛盾是五四运动的诱因之一。可结合蒋介石发表谈话的时代背景谈原因;是应该彻底批判传统文化,还是该适度批判传统文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后人反复提及并作出不同解释,这是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意义重大且可为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们提供振奋人心的思想素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一手资料
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