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看下面的材料
?
| 美国
| 苏联
| 日本
| 欧洲(德法英意)
| 中国
|
1970年
| 1 038 300(1)
| 433 412(2)
| 202 968(4)
| 619 999
| 91 506(8)
|
1979年
| 2 562 200(1)
| 901 616(3)
| 1 007 173(2)
| 2 264 188
| 263 190(8)
|
*各国 (地区)生产总值(世界排名,欧洲四国各占一名次):亿美元,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
|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
B.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C.苏联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D.中国GDP地位没变,主要原因是受“文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1979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来看,欧洲生产总值突增,一体化成效显著;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严重阻滞了经济的发展。从材料中苏联的生产总值以及世界排名来看,苏联在1979年并没有严重削弱,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文革”中,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要罢免我国家主席,要通过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但毫无结果,刘少奇最终含冤而死,成为共和国第一大冤案。刘少奇案说明了()
A.民主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B.以德治国的重要
C.民主合作多党协商的重要
D.当时没有法律依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刘少奇的冤案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发挥作用,没有经过合法程序,严重破坏了宪法。只有健全民主法制建设,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故选A。当时并非没有法律依据,只是法制不健全,不依法办事,D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发展重工业所需的能源和工业原料应有尽有。1931年以后,日本在东北强化军事统治,使国民经济军事化,苦心经营东北,使东北成为全国重工业比重很高的地区。1948年年末,东北全境解放,是人民解放战争中解放最早的,土地改革进行得较早并较为彻底。东北又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前沿与后方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出现冷战局面,我国的国际大环境十分险恶。但是东北的地缘环境对我国十分有利,东北直接与蒙古、苏联和朝鲜接壤,形成了十分安全的地缘环境。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新中国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地缘因素。(6分)
材料二?东北地区企业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中小企业数量少,以致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许多重点工程项目远离城市,有的即便建在城市边缘,也支撑不了几万乃至上十万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办社会保证了企业的生产和生活以及职工队伍的稳定与提高。东北的大型企业中,国有经济占8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6个百分点。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产品类型单一,主要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多数在下降。1991-2001年14种主要工业品只有3种市场占有率上升.
——陈才、佟宝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建成及其历史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的原因。(6分)
材料三?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振兴战略开始实施。
………
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中央政府提出“实现东北工业基地振兴”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4分)
参考答案:
(1)因素:①经济基础:原料丰富、日伪时期的基础②社会基础:社会改革较早和比较彻底。③地缘基础:抗美援朝为东北建设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与三个社会主义国家接壤,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2)①建立时间早,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②所有制结构方面: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
③企业大而全,企业办社会成为企业发展负担。④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⑤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答出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总分不超过6分)
(3)目的:①实现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②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有利于发展稳定的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1)考查学生的史料的解读能力。依据“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日本在东北强化军事统治,使国民经济军事化,苦心经营东北,使东北成为全国重工业比重很高的地区”“土地改革进行得较早并较为彻底”“东北的地缘环境对我国十分有利,东北直接与蒙古、苏联和朝鲜接壤,形成了十分安全的地缘环境”概括归纳即可。
(2)本题考查依据及史料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大型企业数量多,中小企业数量少,以致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许多重点工程项目远离城市,有的即便建在城市边缘,也支撑不了几万乃至上十万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国有经济占8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6个百分点”并结合所学可归纳为:建立时间早,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所有制结构方面: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大而全,企业办社会成为企业发展负担;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
(3)依据“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分析可知“实现东北工业基地振兴”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稳定的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分)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选拔人才的制度也不断地变化,以适应社会和统治者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各级贵族不仅世袭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其职务和待遇。
——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关系的松弛,宗法制遭到破坏,以之为基础建立的分封制也很难继续存在下去了。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用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汉代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实现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解决了战国以来军功爵制和养士制不适应治理国家的问题……而且以儒家思想理论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造
就了一批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和平年代治理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需要。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 ?东汉末年开始,朝廷采用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品)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但这一制度逐渐出现很多弊端……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材
材料五 ?隋朝建立以后,面对衰败的士族,改变仅仅体现士族利益的选官制度就提上了日程。……隋朝首先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完善。
科举制度……对维护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成为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成功地笼络、控制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为官僚队伍提供了相对来说素质较高的人才。历代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问题:
(1)材料一中“不仅世袭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其职务和待遇”指的是中国古代那种人才选拔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导致战国时期军功爵制度取代西周人才选拔制度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为什么会出现选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度容易产生哪些弊端?(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隋唐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和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有什么变化?(4分)
参考答案:(1)制度:世卿世禄制度(2分)
(2)原因: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4分)
(3)原因:军功爵制和养士制不适应和平年代治理国家的需要。弊端:容易出现任人唯亲和形成小集团(言之有理亦可得分)。(4分)
(4)原因:士族的衰败。(2分)积极作用:维护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成功地笼络、控制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为治理国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4分。任答两点给4分)
(5)标准变化:从注重门第出身到注重德才兼备(或者注重才能)。(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报载,西方某古玩拍卖市场曾有人拍卖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史学家李维名著《罗马史》已变黄发脆,一张张翻阅都很困难,可竟以高价10万英镑成交。你认为这一文物是? (? )
A.真迹而价值较高
B.同时代的仿制品
C.真迹而价值不高
D.后人制伪无价值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公元前一世纪的时候,罗马还没有纸张,所谓李维名著《罗马史》手稿肯定是假的,后人伪造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