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2: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1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三个阶段:①“学术觉悟”: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结果失败。②“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未能拯救中国。③“伦理觉悟”:先进知识分子开展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原因:①政治: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②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的制约)。
(3)理解:材料1、2及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固守传统当然不行,全盘西化也不行。应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开拓创新;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下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1)依据材料一,比较韩非子和西塞罗对法治的看法有何不同?两者的主张对后世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
材料二?“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政府的权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不可存在一个人手中;立法权和执行权该由不同的人员行使,法官应该独立”“而且行政受法律的约束”。“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的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政府论》
“我国乃系老专制国,完全为人治人力”,“民主政治赖以维系不敝者,其根本存于法律……,,“凡属国人咸属平等”,?“何谓五权分立?盖除立法、司法、行政外,加入了弹劾、考试二种是已。”“司法为独立机关”。?
——《孙中山: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开创者》
(2)依据材料二,概括洛克和孙中山法治思想的相同点。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 ?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成就。并分析近代西方确立典型的法治社会的主要原因。
?
参考答案:(1)韩非子:认为法律应由君主制定,并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法治的核心是“刑罚”。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西塞罗:认为法治与人治同样重要;制定法律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的权利,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相同点:推崇法治,避免人治的不足,反对个人专制;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应分立,实行权力制衡;人的自由应以法律作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应当遵守法律。内在联系:孙中山的法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近代西欧启蒙思想家的民主法治思想。
(3)成就: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原因:古希腊、罗马就具有人文主义与法制文明的传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断推动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需要;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弘扬个性,追求民主、自由、平等,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长期致力于法制建设实践探索的结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面关于洋务派的评价,不属于维新派对其评价观点的是:
[? ]
A.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
B.“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C.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
D.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3分)
(2)“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有人说:孙中山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分)你认为孙中山对中国历史发展还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3分)
参考答案:
(1)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心态层面:新文化运(每点1分,总分不能超过3分 )
(2)影响:由宣传民主与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2分);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
(3)思想贡献:孙中山首先提出了“三民主义”(2分)后来,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又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分)
斗争贡献: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大革命的到来。(3分,回答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第(1)问,掌握好“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要点,主要理解物质,制度,心态三词的内涵。可以从比较容易的角度入手,如制度,指的是学生西方先进的制度的时间可以判断出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从而理解物质主要是学习经济,或科学技术;心态主要是思想文化方面。第(2)问在第(1)问基础上回答,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变化。结合所学回答变化和影响。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对近代思想的贡献,也可通过伏尔泰杰斐逊提示学习西方启蒙思想的成果。其他贡献可从政治、经济角度回答主要从辛亥革命时期到国民革命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是提出新的历史概念,主要根据所学回答相关问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的识记和迁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第三问也体现了一定的广度,与政治史联系。难度适中。还可以从近代化角度考查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办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
[? ]
A.反对北洋政府
B.追求民主自由
C.反帝反封建
D.抨击专制皇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