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表明
①蒋介石逐步独揽大权②蒋介石发动政变的时机成熟③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④中共中心的妥协退让政策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是根据1997年全国高考第34题改编的一道单项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的性质和影响的理解。1926年3月的“中山舰事件”是国共关系发展中的重要转折,蒋介石不仅打击了中国共产党,还打击了国民党左派,事件后蒋介石进一步把握了军权。1926年5月的“整理党务案”,为他以后发动反革命政变预备了条件。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①③④三个选项是正确的。而蒋介石要发动政变,还需与帝国主义以及各种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这种勾结到1927年4月才完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时间
| 事件
| 出处
|
汉武帝建元元年
|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 《资治通鉴·汉纪》
|
唐贞观七年
| 太宗与秘书监魏征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
| 《贞观政要》
|
清雍正七年
| 始设军机房
| 《清史稿》
|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指出:西洋各国,皆以教主纪年,乃中国者,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惟有仿效西洋善法,改以孔子纪年。
材料三?当时的守旧人士苏舆曾评论:“其(梁启超)言以康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主,而平等、民权、孔子纪年诸谬说辅之。倡平等,堕纲常也;伸民权,无君上也;孔子纪年,欲人不知有本朝也。”……宋教仁则指出:“我国近年有悟及以帝王称号纪元之非者,乃相率欲用新纪元法;或以唐尧纪、或以夏禹纪、或以孔子纪,然揆之民族主义,皆无大纪念、无大关系,唯有改采黄帝纪年,始能合于民族主义之精神。”
——材料二、三摘编自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材料四?在讨论新国家的纪年法时,黄帝纪年遭到异议。《论黄帝纪元》一文指出:“自革命以来,各省民军皆用黄帝年号,此为一时权宜计,固足以唤起国民之种族思想。然为永久计,若欲以此为民主国之纪元,则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刺谬。”因为“我国所谓黄帝,无论其功德如何,要为专制政体之皇帝”,共和政府“方排斥之不暇,宁有崇拜之理”!更因黄帝“年远代湮”,无确定生年,用作纪年,无可征信。这种看法为当时一般党人的共识,所以便有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的改元决定。
——摘自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纪年法的特点。(4分)
(2)在对待“孔子纪年”的问题上,材料三中苏舆和宋教仁的观点有何不同?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确立的纪年法并分析其历史意义。(3分)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公元纪年,但近年来有学者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为由,倡议改用“黄帝纪年”。你是否赞同这一倡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9分)
参考答案:(1)特点:以帝王为中心(或带有专制主义色彩);长期使用年号纪年;改元频繁。(4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2)不同:苏舆认为孔子纪年与平等、民权都是“谬说”(2分),主张维持旧有的纪年方式(1分);宋教仁认为孔子纪年比帝王称号纪年进步(2分),主张采用更符合民族主义精神的黄帝纪年法(1分)。
(3)纪年法:国号(或民国)纪年法。(1分)
意义:反映了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或结束了以帝王为中心的纪年方式);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成为中华民国建立的标志之一。(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4)评分说明:本问采用分层次评分。仅回答“赞同”或“不赞同”,未说明理由的不给分。
第一层次:表明观点1分。仅从黄帝纪年或公元纪年的角度分析,且言之有理,每个要点给2分,最多不超过4分。
第二层次:表明观点1分。能从黄帝纪年、公元纪年两个角度分析,且言之有理。每个要点给2分,最多不超过8分。答案示例:
答案一:赞同。(1分)理由:黄帝纪年能够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公元纪年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缺乏中国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难以有机融合。(8分)
答案二:不赞同。(1分)理由:黄帝纪年带有专制色彩(或与民主精神相违背);黄帝生卒年份难以考证,不宜作为纪年;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应基于综合国力的提高,而不在于纪年法的改变。公元纪年为世界各国所通用(或约定俗成);采用公元纪年,有利于对外开放与交流。(或融入全球化潮流)(8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规。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 ]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 ]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利玛窦和徐光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3分)
材料二?康有为在1898年曾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注: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和林乐知(注: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到中国)的著作。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也是靠了传教士的帮助才逃脱清政府的追捕。……但西方列强却把洋教当成他们“藉以张国威”、“藉以广土地”、“为商业之先”的工具,再加上洋教毕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
(2)材料二中“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是指什么?(2分)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洋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6分)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儒家文化时的侧重点是什么?(2
分)为什么?(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西方的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三个词语,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4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80字以内。
参考答案:(1)特点:熟悉中国传统,适应中国习俗;
注重与上层知识知识的交往;
把传教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3分)
(2)斗争:义和团运动。(2分)
积极: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支持中国的变革运动或先进人士。(4分)
消极: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2分)
(3)侧重点: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大一统思想;(2分)
原因:他们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开明君主政治。(2分)
(4)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启蒙思想理论,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由材料“利玛窦...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可知其特点有熟悉中国传统,适应中国习俗;注重与上层知识知识的交往;把传教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2)由材料“再加上洋教毕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可知其斗争为义和团运动。其影响应该从两方面分析,积极: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支持中国的变革运动或先进人士。消极: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3)由“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可知其侧重点是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大一统思想。原因应该结合其历史背景去分析。(4)结合教材的原文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启蒙思想理论,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