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
料反思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观察下列图片(12分)

请回答:
(1)上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思考?(6分)
(2)列宁曾经论述过“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合理?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现象: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3分)
思考: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3分)
(2)列宁的观点是合理的。(2分)首先,一战带来了交战国的经济政治危机,必然发生革命运动。如俄国的二月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等。其次,革命使倾向于战争的统治集团瓦解,起到了制止战争的作用。如十月革命推翻俄国临时政府,苏俄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4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现象依据图文信息来表述即可,如一战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第二小问思考可从科技进步为战争服务,从而使战争更加残酷的角度来思考。
(2)这一观点是合理的,依据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来分析说明即可;如一战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引发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意味着革命使倾向于战争的统治集团瓦解,起到了制止战争的作用,所以列宁的观点是合理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的相似之处是
A.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B.注意利用外资发展社会主义
C.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D项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体制的内容,不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因此符合题目要求的是A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请举出下列年代上发生的大事(4分)
(1)1921年?——
(2)1936年 ——
(3)1953年?——
(4)1991年?——
参考答案:(1)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2)1936年 ——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3)1953年?—— 斯大林逝世?
(4)1991年?——?苏联解体
本题解析:在苏俄(苏联)历史上发生的大事需要记忆,不要混淆了时间。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7分) 关注民生,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民生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既关系到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供应。可以说,粮食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在与美国的军事争霸中也不落下风。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从1971年到1974年,苏联实际的军费开支平均增长速度约达12%;1974年苏联的实际军费比1960年增加了三倍左右。1975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其国民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占其预算支出的35%。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美国的66%(按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20%。
——《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后的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好农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1)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利(如颁布一系列法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如规定最低工资)。(6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必备的经济基础;工人运动高涨,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民主民权意识的增强,促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6分)
(2)赫鲁晓夫时期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乱指挥,反复折腾,大搞玉米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的气候影响:勃列日涅夫依然沿袭了斯大林时期轻视农业、损害农民的做法,优生发展重工业,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僵化,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5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取有效的信息:“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可知通过立法手段保障民生.“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可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表明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改善民生的原因。第(2)题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