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中能反映推动中国近代化诉求的有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判断题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进行论战的实质是围绕着是否
[? ]
A.实行三民主义
B.推翻清朝政府
C.抵抗外国侵略?
D.发展资本主义
3、判断题 (26分)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化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变化二?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8分)
变化三?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3)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三个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2分)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概括指出上述三个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6分)
4、判断题 在他的书中他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他是
[? ]
A、康有为
B、孙中山
C、邹容
D、陈独秀
5、判断题 “这个康有为翼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B.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C.资产阶级维新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
D.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