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枆。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下列有关一条变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封建国家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B.一条鞭法“按亩征收”的特质使大部份的农民减轻了负担
C.一条鞭法之最大特色为“役归于地”,使得“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
D.一条鞭法明文规定税以银征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一条鞭法实际上是把丁税加到田亩上,“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BCD项均正确。A项错误,一条鞭法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封建统治的税收,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解决阶级矛盾。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当今中国青少年喜欢看日本的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就连含高脂肪、高糖分的美式快餐,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也“所向披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迅速
B.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
D.各种文化传播工具的丰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日本的书通画册,美国的米老鼠、唐老鸭及美式快餐在中国流行,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2分)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三中“理性”与材料一中“天理”有何区别?(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二,在反封建的主张和作用方面有何异同?(8分)
参考答案:(1)佛教和道教的思想。(2分)
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格物致知”(外求),王阳明强调“致良知”(内省)。(4分)
(2)材料一中“天理”是封建等级秩序(封建伦理道德),材料三中的“理性”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2分)
(3)共同点:都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抨击;都对后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影响。(2分)
不同点:
材料二没有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3分)
材料三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提供了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3分)
本题解析:(1)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知道宋明程朱理学糅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其实就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结合教材知识点回答即可;(2)材料三中的“理性”是启蒙运动思想的核心,直接回答即可,而材料一中的“天理”是指“理学”中的核心观念,二者的区别即是含义有根本不同;(3)材料三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而材料二是中国明清之际的儒家的新思想,要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就要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即相同点有哪些,主要不同点(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评:思想文化的比较是历史比较类问题难度最大的一种形式,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本题即是最好的反映和说明,希望引起关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指导新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C.“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D.“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图一

图二
(1)?结合上面地图和相关资料信息,归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3分)
材料二 阅读下列材料
唐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遣使赴唐沟通关系。……亦遣使赴唐求婚。(唐太宗)遂于十五年(641)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他。唐蕃联姻,文成公主的入藏,将佛教和内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了高原,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松赞干布被唐高宗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进封为賨王。并镌其像于石,列于太宗昭陵。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病逝。唐朝遣使吊祭。
松赞干布的一生,功绩卓著。……他将藏族人民引入了团结、繁荣、富强的时
代;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后来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分析对比,概
述两者在影响方面的异同点。(6分)
材料三 阅读下列材料

这张路透社播发的照片显示,3月14日, 在拉萨市,一名右手持铁链的不法分子在焚烧中国国旗,另一名不法分子手持长刀。新华社发
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事件。事后查明,这天,不法分子纵火300余处,拉萨908户商铺、7所学校、120间民房、5座医院受损,砸毁金融网点10个,至少20处建筑物被烧成废墟,84辆汽车被毁。有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人,其中重伤58人。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达24468.789万元。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这起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的,是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
(3)西藏问题由来已久。综合分析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解决?(3分)
参考答案:(1)迁都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3分,答出3点给分)
(2)(6分,不同点各1分,相同点2分)
影响
对比项
不同点
相同点
迁都洛阳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有利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的推行
有利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唐蕃联姻
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中央政府对西藏实行民族自治、经济文化上大力支援促进了西藏的迅速发展;(1分)达赖集团应学习孝文帝和松赞干布,?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汉藏民族的交流,以维护藏族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